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战将遗骨埋稻田 后人著书祭戴公剧作家侯露创作庐剧祭甲午: 写丁汝昌 写到嚎啕大哭

来源:新安晚报 2014-07-25 05:21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剧作家侯露创作庐剧祭甲午: 写丁汝昌 写到嚎啕大哭

120年前的今天,日本不宣而战,拉开甲午战争的大幕。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场屈辱之战。在甲午战争中,淮军肩负“国防军”重任,首当其冲,但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包袱”,却让人们对这一个群体讳莫如深,甚或是充满误解。

许多年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这场战争、对于参与这场战争的人,评价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站在今天,回望历史,我们该如何评判淮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一段历史又给今人带来怎样的启示?

无论如何,还原真实的历史,记住曾经的挫折,才是我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最理性的态度吧!

“写到丁汝昌在悲愤中自杀殉国,写得我嚎啕大哭,透不过气来,差点引发心绞痛。”安徽省著名剧作家侯露近日潜心创作了一部大型历史剧《丁汝昌》,这是国内首部用庐剧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甲午战争著名将领丁汝昌。

酝酿半年,半个月写好

侯露称,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是合肥庐江人,是甲午战争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个艺术形象特别适合用庐剧来表现,这部剧可以唤醒和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会起到推广庐剧剧种的作用。 侯露老师透露,这部剧共有六场大戏,围绕着丁汝昌以及刘步蟾、闻汀石、牛昶昞等人物,构成“忠与奸”、“战与降”几条交织的情节线展开。

“其实刚开始我对甲午战争的认识也仅限于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些文字,几年前在合肥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的时候,才比较深刻地了解到了丁汝昌和他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当时就被这个人物震撼了,决定写他。酝酿了半年,半个月就写好了。”有人担心庐剧中方言比较难懂,但侯露认为,庐剧更适合表现这种铿锵有力的题材,更何况庐剧是丁汝昌的家乡戏,“只要土得有特色、有表现力就行。”

铁骨铮铮,是安徽汉子

《丁汝昌》的剧本不到四万字,但是却凝聚了侯露大量的心血和感情。她告诉记者,著名历史学家翁飞博士给她提供了二百多万字的资料,消化完这些资料后,在随后的创作中,由于入戏太深,她几次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现在有些历史研究学者还对丁汝昌持质疑态度,但侯露给丁汝昌的定义是:“他是一个铁骨铮铮、忍辱负重的安徽男子汉。”创作过程中,有两个细节给她印象最深,一个是丁汝昌四处赔笑脸为水师“求煤”,一个则是丁汝昌在战前就为自己打了一口棺材。“晚清官场非常黑暗,这也是导致甲午战败和丁汝昌自杀悲剧的原因之一。写这部剧,也是为了让大家别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侯露介绍,这部新剧很让人期待,但因种种原因,该剧现在依然“待字闺中”,侯露表示希望它能早日走上舞台,“让一个全新的丁汝昌艺术形象能早日和大家见面”。  本报记者 王俊/文   陈群/图

戴植忠身后的粮站所在地曾矗立着戴宗骞为儿子建起的大宅。

自杀殉国,全村迎他回家乡

“守台,吾职也。兵败地失,走将焉往?吾惟有一死以报朝廷耳,他何言哉!”1895年2月2日,在拒绝了他人以“弃台就援再图恢复”的“好言相劝”后,陆路清军统领戴宗骞仰面长叹,吞金自杀。

“他死后,清廷光绪帝嘉奖他忠义,在济南给他立了一座戴公祠。” 在寿县正阳关镇前圩村(以前称戴老圩子),22日,记者见到了戴宗骞的侄曾孙戴植忠。戴植忠今年86岁,腰部如弓,步履蹒跚。一提起戴宗骞,他原本低沉的声音立刻变得响亮起来。“所以他的棺木先从刘公岛运到济南府,停顿了一段时间,然后再运回老家。”

戴植忠听自己的爷爷说,1895年春夏之际,戴宗骞棺木返回乡里,“全村人都出来迎接。他是为国家死的,虽然战争失败了,但他没有给老家丢人,做人很响亮。”

宅墓皆毁,遗骨埋在稻田里

戴植忠说,戴宗骞家族是村里的名门望族,他下葬时非常隆重,墓地面积很大,周围种满了松树。但在上世纪60年代,戴宗骞的坟墓遭到毁坏,遗骨就埋在了田里。

在戴植忠的侄孙戴义道指引下,记者来到离村里马路不远处的一块稻田中,戴义道说:“他的遗骨就埋在这块秧苗地里!”

记者了解到,戴宗骞一共有3个儿子9个女儿,第三个儿子在幼年就病故了。戴宗骞生前在老家给两个儿子各盖了处大宅,分别为北新圩子和南新圩子。 “北新圩子估计有60亩,南新圩子要小些,至少也有30亩。(上世纪)70年代扒掉盖了粮站。”戴植忠一脸的惋惜。

后人寻根,曾回家乡祭先祖

“他的后人很多都在国外,人才辈出。”戴义道说,戴宗骞的直系亲属早年迁出,后人中不乏大学教授等。

记者通过邮件联系上了常年居住在澳大利亚的戴宗骞第五代后人李文馨,她的母亲戴泽芳是戴宗骞的曾孙女。恰巧,此时她回到国内,目前在上海居住。

“我出生在上海,在澳大利亚生活了20多年。”李文馨告诉记者,她原是一位中学教师,2010年第一次回到寿县祭拜先祖,同行的还有从澳门回来的大哥李嘉曾,从美国回来的小哥李怡曾等人。李文馨说,看到戴公遗骨埋没在一片稻田里,心里很难过。原本想以后人名义掏钱重建墓地。但是她发觉还有更加紧迫和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著书立说,要为戴公发声音

“这两年,我经常回国,就是为了寻回有关戴宗骞的历史真相。”李文馨说,甲午战争至今120年,她看到有些文章仍对戴宗骞非议。

“尽管史料中对他‘兴办畿辅水利\’‘督办威海防务\’等事迹有所涉猎,但也有人横加给他‘压榨兵饷\’‘临阵思逃\’等指责。”李文馨说,“我查阅了近40多本史实和相关历史资料,还到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李鸿章故居获得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李文馨举例说,她看到一封戴宗骞亲笔写给李鸿章儿子李经方的信,表达了不惜以身殉国的决心,“有这样决心的人,怎么可能会是一个临阵思逃的人?”

李文馨告诉记者,她正和大哥李嘉曾为戴公专门写一本书,目前已经完成了近10篇历史论证文章,其中《甲午威海之战清军战略战术评析》和《从周馥三篇诗文谈对戴宗骞的历史评价》已经提交给位于威海的甲午海战纪念馆。

“每个人都有讲述历史的权利。但讲述历史的基础和前提是尊重史实。我等该做的,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告慰先祖。”李文馨说道。

王磊 本报记者 钟虹/文 陈群/图

他戎马一生,在甲午战争中担任威海卫陆路清军统领,负责守卫北岸炮台,虽奋勇杀敌,最终却阵地失守。时年53岁的戴宗骞吞金自杀,以死报国。

如今在戴宗骞的家乡——寿县正阳关镇前圩村,他的坟墓早已埋没在一处稻田中,不过他的后人中人才辈出,正在为他著书立说。

戴宗骞其人

戴宗骞(1842~1895),字孝候。安徽寿州(今寿县)人。1882年负责建造威海卫军港,在威海湾南北两岸共修筑海岸炮台六座,陆路炮台四座。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以道员任威海卫陆路清军统领,守卫威海卫北岸炮台。1895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很快陷落,戴宗骞一度反击收复两座炮台,后遭遇日方强攻,两处炮台皆失,败走刘公岛,吞金殉国。

侯露为新剧费尽心血。

新闻推荐

振风塔“体检” 精美壁画见天日共16幅,或为明代所作;还有吴坤修题字石刻;抢救性修复工作已立项

共16幅,或为明代所作;还有吴坤修题字石刻;抢救性修复工作已立项

相关新闻:
高息存款陷入黑洞2014-09-20 00:45
猜你喜欢:
评论:(战将遗骨埋稻田 后人著书祭戴公剧作家侯露创作庐剧祭甲午: 写丁汝昌 写到嚎啕大哭)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