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帝国的乍暖还寒

来源:今日生活报 2015-11-06 20:50   https://www.yybnet.net/

帝国的乍暖还寒

国之昌盛和衰落,有时候,也要看看老天爷的脸色。

(一)

1126年,靖康元年。这一年的正月,开封的冬天特别冷,大风雪围城,地冻数尺,道路阻断。因为寒冷,城中的食物涨价,比平时高出数倍,买不起食物的穷人被冻饿而死。皇帝的诚意,没有换来老天爷的同情。正月初七,本是万家灯火的日子,开封城下,却来了一群如饿狼般的金兵。

金兵来自冰天雪地的北国,严寒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次机遇,主帅说,这大风雪等于给他们增添了二十万精兵。围城一个多月,金兵退去。

及至十一月初开始,天气便风雪不断,最长的一场大雪下了二十多天,雪厚齐腰,极度的严寒,冻掉了守城士兵的耳朵和手指,非战斗减员严重。皇帝急得在院子里跺脚,喊了一批和尚和术士祈求老天放睛,给百姓留一条生路。为了表达对上天的诚意,皇帝宋钦宗是光着脚站在雪地里祈祷的。

为了抵御严寒,皇帝允许灾民进入皇家园林艮岳采花亭榭为薪。救命的木柴引起哄抢,引发踩踏事故,伤亡一千多人。园林拆得差不多了,皇帝又下令拆毁官屋取木材,卖给居民取暖,最后又开放皇家山林,免费任灾民樵民砍树取薪。

金兵趁风雪而来,这一次,经过数日的激战,金兵拆毁了宋人的防御工事,破城而入。腊月初二,皇帝在平日祭天的青城,向金国头领递了投降书。金兵抢掠了财物,杀人放火之后,满载北去。受了屈辱的宋钦宗,仍然指挥着百官救济百姓。

靖康二年,严寒又像鬼怪附身,正月十七,大雪加大雾,金兵像幽灵一样,又攻克了开封城,仍然是杀人抢掠。被严寒冻得脚手僵硬的宋朝士兵,再没有能力拿起武器保护他们的皇帝,宋钦宗被金兵以邀请打球为由,押到了金兵营区。

身在金兵营区的宋钦宗,听到城内被冻死街头的百姓,比往年更多,忍不住泪流满面。冷彻骨髓的天气,让生长于白山黑水的金兵也难以忍受了,他们只好到开封的相国寺举行祈晴活动。

公元1127年的5月13日,农历四月一日,最后一次拜别了京城,宋钦宗和宋徽宗,连同六宫宫女与家眷,一行数百人,在金兵的押解下,在阴云密布的日子里,一步三回头,踏上了北上的不归路,瘟疫加上饥寒,很多人死在了北上的路途。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耻”。

(二)

无论如何,一个王朝的衰落或者灭亡,肯定不能归罪于几场冰雪。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相关因素,纠合在一起,才是国家灭亡的真正原因。病入膏肓时,神医也无法妙手回春,这几乎是很多帝国灭亡的老套路。对于北宋王朝来说,冰雪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是,在考察很多国家灭亡的原因时,历史学家很少把气候原因考虑进去。毋庸置疑,气候会影响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会影响粮食收成和经济的繁荣。历史上有很多次农民起义的原因,就是交不起税了,吃不到饭了,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揭竿而起或者造皇帝的反算了,拿命赌一把,万一赢了呢?

对于北宋来说,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赌赢了的那个人,他像所有刚赢得天下的皇帝一样,有一个厉精图治的开始: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克勤克俭,减免赋税。

事实上,帮助宋太祖奠定基业的还有老天爷。现有的气候资料表现,两宋时期,地球处在温暖期,也就是说,北宋初年开封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开封的气温高两到三摄氏度。也比北宋灭亡的最后十年高不少。

千万不要小看这两度的气温,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概论》,以及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以看出,如果气温升高两到三度,那么现在的暖温带的气候带,就要往北移二到四个纬度。由于气温升高,喜温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就会扩大,粮食就会丰产。也就是说,在北宋时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纬度要比现在靠北。气候带并不是一条线,也不可能那么确切,史学资料和平均气候的大数据,可以证明气候带是经常飘移的。而这种飘移,有时候是以世纪为单位的。

关于北宋末年,地球是否进入小冰期史界仍在争论,有人认为两宋处在地球的典型温暖期,有人认为北宋末年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为期短暂的小冰期,但是有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是,公元1100年后的开封,确实到每年进入十一月就开始有了风雪。

北宋初年的温暖气候和纵横南北的运河,为粮食丰产奠定了基础。而北宋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部落和平的政策,减少了征战,为发展经济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所以,才有一百多年的繁荣。开封,也成为人口达百万之巨的世界级大都会。

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来自日本的和尚成寻,在他的旅行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里,也详细地记载了沿途的风光,以及开封城里的繁荣,虽然短短数篇,却看得出他由衷的赞叹。同样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宋会要辑稿》等书,也有北宋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记录。

(三)

北宋时期的气温比今天偏暖。那个时期,淮河两岸动植物,也比今天丰富。

有必要回顾一个气候对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其他河流相比,淮河自上游到下游,比降非常小,流速极缓,而且经过的地方,大都是平原和地势平缓的丘陵,而在气候方面,处在不冷不暖的南北地理交界线上,这样的地理和气候,非常适宜粮食生产和人口繁殖,所以自古代以来,淮河流域就是重要的经济区。及至今天,这里仍以占全国2.8%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12.8%的人口,集中了占全国八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近五分之一的粮食,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南北进出的战略要地,淮河成为群雄争霸的根据地。自有人类活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四分之一,发生在淮河流域,而先秦之前,达到了二分之一。淮河流域的战争是另一个话题,有空细说。

有资料表明,在几千年前,淮河两岸不但有虎有豹,而且还有成群的大象和麋鹿,在安徽蒙城、泗县和怀远,都发掘出过象的遗骨,从而被命名为“淮河象”。这种象,如果是成群出现的话,距今的年代至少在万年以前,因为此处有人类活动的时候,动物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象群消失的主要原因还是气候变冷,它们失去了食物。

由日本偷渡中国的成寻,由天台山溯汴河北上时,他经常看到养在船头或者岸上的鹿。那时候的鹿就像今天的山羊一样,是用来吃肉的,而不是珍稀动物。而当成寻到达开封的时候,看到不少骑象和耍象的人,作为人类的运输帮手,象在北宋,就像今天沙漠里的骆驼。今天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獐、竹鼠和貉,那时多见于关中地区和淮河流域。

气候偏暖,根据孢粉研究证明,7500到2500年前,今年长在淮河流域的水蕨,曾经生长在天津一带。而河南东部到安徽淮北砀山一带多森林、草原和沼泽。而像茶树、橘树和苎麻这类热带或亚热带作物,在北宋,则是开封到山东半岛一线常见作物。其实,还有更大胆的猜测,今天多煤田的地方,在远古以前,一定是因为生长过森林和草原。

今天,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以及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概念,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这个概念是一百多年前,由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划定这条线的标准是年平均800毫米降水量,一月零摄氏度等温线等要素。由此,也产生南稻北麦、南床北炕、南船北马等等习惯迥异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从两宋之后,长江流域开始大力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一些河流和山地,开始被大规模开发出来。江南,成为鱼米之乡的代名词。今天,宁向南走十步,不向北走一步,仍然是淮河流域“讨饭花子”熟悉的准则。

宋朝南迁之后,淮河以北地区被金统治,直到元朝统一中国,因为水利失修,运河淤塞,水灾、蝗灾和旱灾,再加上战争频繁,曾经的富饶之地,到了明初,成了十年到有九年荒的不毛之地。为了恢复本地区的经济,朱元璋不得不实行规模宏大的大移民政策。

虽然元明清三朝,对于淮河水患的治理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水患终是此地人类的天敌,从来没有从根本上治理过。其实,如果考察一下,淮河流域的地理地貌,这些灾难多是因为气候。水患是因为气候,干旱也是因为气候。

国之昌盛和衰落,有时候,也要看看老天爷的脸色。

新闻推荐

破获案件261起 挽回损失5580万元

5月15日,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集中宣传日,马鞍山市公安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15年,全市经侦部门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261起,挽回经济损失5580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22...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帝国的乍暖还寒)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