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婧
近日,即将踏入大学的18岁山东临沂女孩徐玉玉,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结果被骗走学费9900元,徐玉玉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医院全力抢救仍没能挽回这一年轻的生命。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山东省临沭县,大二学生小宋在连续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去世。
一个诈骗电话,竟夺去了两个青少年的性命,让人惋惜的同时,更点燃了整个社会对电信诈骗这一社会毒瘤的齐声愤慨。诈骗份子固然千夫所指,但作为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同样令人可恨的是那些泄露信息的人。
毫无疑问,个人信息的大面积、高精度泄露,是诈骗犯们的“最佳助攻”。以徐玉玉为例,她家庭贫困,被骗前确实曾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而骗子正是以发放助学金为幌子,成功取得徐玉玉的信任。我们不禁在想,是谁出卖了徐玉玉的信息?又还有多少受害者已成为骗子的潜在猎物?
其实,类似的信息泄露事件已早有先例,甚至已构成人们的日常生活:买房之后,各家装修公司的业务员手里都握有业主电话;产妇分娩后,推销奶粉、剃满月头、拍宝宝照的骚扰电话接踵而至;交通事故报警后,各家4S店的电话甚至比警车来得还快……个人信息的长期“裸奔”,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终结?
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找到症结。是存在立法空白吗?并不是。
我国是立法上最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家之一,尽管没有出台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但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多达一百多部,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体系。例如,我国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明确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很显然,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其症结不在于立法层面,更多的是法律执行问题。公众的愤怒或许有助于破案进程的加快,但为防止更多悲剧发生,就必须从全局出发,从执行力上入手,加强惩罚力度,加强宣传力度,把公民的个人信息真正保护起来,从源头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此外,笔者认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也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两起悲剧的受害者都是学生,都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并不是个案,而是众多受害者中的一员。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以此为契机,推动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进规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建立汽车文明离不开“严罚”新闻事实:轻微交通事故一言不合就占马路?8月20日起,北京市交管部门将加强对“轻微事故不挪车”行为的处罚力度。发生小剐蹭和追尾等轻微事故时,当事各方需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