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女”的标准及讨论,历史上有许多。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人的眼里,人们对于“美女”的看法不同。明末清初,有一才子叫李渔,他对美女的理解和看法,值得今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借鉴和思索。
才子李渔之所以对美女有独到的理解,和他优越的生活环境有关。年轻时,他有钱有闲,极富生活情趣,终日以填词赋曲、赏玩游乐为业,末了写出一本书,就是大家熟悉的《闲情偶寄》。其中有一章专讲“美女”:从眉眼手足、穿着打扮到歌舞才艺,论述得十分详尽。书中说,一个女人美不美,其姿色如何倒在其次,最要紧是要有“态”,有媚态,即为尤物。何谓有态?“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这样的描述太玄,于是,他给了两个例子,精彩生动,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
第一个例子,李渔替某有钱人选妾,见到不少盛装美女,一排儿低头站着。要求她们抬头,其中一个毫无羞色,立马抬头;一个不肯,再三再四强求后才抬头;还有一个被要求后,对来人似看非看地瞥了一眼,瞬间才安定地抬起头来,待人审视完,又似看非看一眼,再低下头去。李渔认为,这第三个女子,美中就有“态”。
再看第二个例子,某年春,李渔出门,途遇骤雨,到一路边亭躲雨,不少踏青的女子也奔来避雨。一群人,美丑不一,其中一位,三十出头(在当时可不算年轻了),一身白衣,装扮寒素。其他人都挤到亭中,独她一人在亭檐下徘徊,因为亭中已经插不下脚了。挤到亭中的人,都忙着抖落身上的雨珠。独她一人,任其自然,因为檐下雨滴不止,抖也无用,白白现出狼狈的样子。雨停了,其他人都离开了,独她一人迟疑不去。果然,雨又下起来了,她只两步就返回了亭中,其他人又跑回来了,但已经不能再占据有利位置。女子虽然偶然猜中“天意”,脸上仍旧淡淡的,并无得意之色。亭子里,人已经挤不下了,又有人站到了檐下,衣衫被打湿得更厉害,白衣女子反替她们拂衣服上的雨水。李渔评论白衣女:“其初之不动,似以郑重而养态,其后之故动,似以徜徉而生态。”“其养也,出之无心,其生也,亦非有意,皆天机之自起自伏耳。”
李渔是公认的大才子,他的生活情趣素雅而不轻佻,他对女人之美有独到的看法,是因为他具有慧眼,并且有过人的观察力,他眼中的“态”并非人们常想的妩媚妖佻、忸怩作态,而是聪慧动人之态、活泼轻盈之态、得体娴雅之态,他眼中的美女也不是年轻、艳丽的靓妆女,而是不失纯真本色的自然之女。
新闻推荐
高级技工缺乏 培养周期较长 曹晶代表—— 在高职院校开设 应用型本科专业
本报北京讯(特派记者吕华)招聘会上,我们常常会听到技术工人难招的抱怨,但是培养一位高技能技术工人需要10年以上的专业训练。在全国人大代表曹晶看来,也正是因为成长周期长、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