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从今年1月1日起开展了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采取多项措施对交通违法和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治理,然而,“黑车非法运营”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不但给道路交通带来安全隐患,也给道路交通秩序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此,在本期的话题中,本报就“黑车运营”交通违法现象展开讨论,从本报3月29日刊登了本期的讨论话题后,市民纷纷通过邮件、微信、微博、热线电话等形式,参与讨论,对整治“黑车非法运营”交通违法行为提出意见和建议。
市民魏先生在给本报的来信中认为,“黑车”存在,危害很大。一是乘坐“黑车”安全隐患大;二是破坏了正常交通市场秩序;三是影响社会公平。
魏先生建议,加强“黑车”整治,首先,要借势发力,强化“舆论治理”。职能部门应借助社会力量,努力协调、发动各级政府、团体和组织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讲清讲透“黑车”对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潜在危害和对道路运营秩序的严重扰乱,让广大群众自觉营造拒乘“黑车”、抵制“黑车”、举报“黑车”的社会氛围。其次,要从重处置,强化“严厉治理”。对私家车、套牌车、报废车、下线车的车辆,应当分类处置,涉牌涉证该重罚的重罚、该拘留的拘留,屡进黑名单的要顶格处罚。另外,要健全法制,强化“依法治理”。现在非法运营执法之所以出现查处难、取证难、处罚难“三难”现象,主要还是在于法律法规上有漏洞、有空白,给了非法运营“可乘之机”。为此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工作,切实解决“同城不同法”的问题。
市民马先生有着15年的出租车驾驶经验,现在一家私企当司机。他建议,查处“黑车”的同时应先规范出租车行业管理,提高运营服务质量,而查处“黑车”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应该更有效,查处的同时,提供充分的公共交通服务,才能真正化解“黑车”的问题。
网友微笑认为,相关部门查处“黑车”的力度还不够,兰州市开展严查“黑车”以来,最初的几天在街上确实看不到“黑车”了,可最近“黑车”又开始在大街小巷走走停停地揽客。为此她建议进一步加大查处“黑车”的执法力度。
网友香水百合说,现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很高,应设立有奖举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让社会力量参与打击非法运营,不仅自己不坐黑车,而且看到“黑车”及时举报并协助搜集证据和调查。
网友稻草人说,他每天上下班以开车为主,对于查处“黑车”他表示十分支持。因为开车途中经常遇到“黑车”,袁先生对“黑车”为了揽客随意变道十分反感,也多次向运管部门打电话举报。为此他建议,查处“黑车”应多借鉴其他省市的好经验,在乘车高峰期多出动执法人员,对“黑车”严查并重罚。
市民李女士则认为,兰州市不少小区,由于位置偏远,公交车线路不到达,使得市民无奈选择乘坐“黑车”。她建议,让市区的公交车线路再密集些,让乘客等候的时间再短些。
针对黑车非法运营交通违法行为,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或者你看到了哪些交通违法现象?本报“交通秩序整治大讨论”正在进行之中,本报邀请广大市民网友针对这一话题,继续讨论。如果您有观点、有想法,可以直接撰写成文发送到我们的邮箱184423139@qq.com,也可拨打本报热线6132888,或者直接发送到我们的官方微信平台,我们将选取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观点发表到我们的报纸上,形成全民合力,共同整治交通秩序。本期的话题截至4月4日,4月5日起,将开始对第十一期话题毒驾交通违法行为你怎么看?讨论如何有效从源头遏制这些现象的发生。
新闻推荐
“来者都是客,吃一点、喝一点不是什么大事”“你请我吃”“我请你玩”……翻看各地纪委通报的典型案例,在反“四风”高压下,一些地方仍存在违规公务接待乱象。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把规定当“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