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广东某985大学大一学生王耀栋,死在了一片“加油”声中。当时,酒吧推出了一项“3分钟内喝掉6杯酒则消费免单”的特殊活动,和朋友们在一起的王耀栋,在一片喝彩声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战”。
有人认为: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栋,他们不该开展如此夸张的饮酒免单活动;也有人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王耀栋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还有人说:王耀栋的朋友们不够关心他;更有人说:那些给王耀栋“加油喝彩”的看客让这个不胜酒力的年轻人下不来台,他们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凶。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问题实质。害死王耀栋的凶手,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然而,事物总有两面,不那么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来。在酒桌文化的语境里,酒不是用来品鉴、享受的,而成了一种让人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证明“诚意与胆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奖与赞美。不顾健康与理智的狂饮,成了“勇气和面子”的象征。王耀栋身亡的酒吧之所以会推出这种“饮酒免单”的活动,王耀栋之所以会“自认英勇”地站出来,周围的人之所以会加油喝彩,背后都有这种酒桌文化作祟。
王耀栋不是第一个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我国都有超过10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在这份“死亡名单”上,不仅有王耀栋这样的年轻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龄的界限,也超越了职业、身份、地位的界限,从无业游民到富商巨贾,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酒桌面前,“众生平等”,谁也无法逃脱。
王耀栋之死并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继续流行一天,就还会有新的受害者出现。在个案的视角上,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的死归咎于他们自己或具体责任人,但在宏观层面,社会的不良风气才是让悲剧不断重演的根本原因。只有移风易俗,让社会认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个“王耀栋”走向死亡。 (杨鑫宇)
新闻推荐
8月25日,招远法院召开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审判座谈会暨《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民事审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新闻发布会。白皮书显示,2014年至2016年,招远法院共受理交通事故案件2159件,审结1883件,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