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方圆动静
我们在学一本字帖的时候,从作品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还原用笔。还原用笔,看笔锋的状态是最为核心的核心。笔锋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方笔,一种是圆笔。由笔锋的状态就可以导引出来线条。这个线条有两大类,一类是静态的线条,一类是动态的线条。静态的线条通常是行笔匀速,线条粗细基本没变化,以《峄山碑》为代表。然后其他的都是围绕《峄山碑》来比较,也就是以距离《峄山碑》的远近来判断这根线条的静与动,我们围绕这个来展开一系列的关系。
静态的线条,导出来静态的结构,所以这个结构通常表现为几个方面:同类线条的平行关系;非同类线条的关系(包括两种):一种是交接,形成“结”,通常以对称为主;一种是顺接,构成“构”,形成向外扩张的空间。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的字的空间,体现为均匀的状态。在一个字字内、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是一种对应的关系,平行、对称、均匀、对应,我们称这种叫正位。
动态的线条,一般表现为:线条粗细有变化,行笔有节奏。
动态的结构基本上是对这些东西(平行、对称、均匀、对应)的打破。也就是说,静态的线条导出静态的结构以及静态的空间。同样,动态的线条导出动态的结构,这个动态的结构,主要体现为:破平行、破对称、破均匀,然后是错位,或者叫位移。这是整个大的方向。
从完整的字形来看,静态结构的字通常表现为趋方。这个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方正,第二是四维撑开。动态结构恰恰是破方。破方针对两个,第一:对正方形的破方,比如把这个字拉长,因为我们印象中的汉字是方正的,一旦拉长,会感觉对已有的方是一种破坏,或者把这个字给它压扁以后,对它也是一种冲击,都是一种动态的。第二:是对汉字本身方形、四维进行打破,比如说,化方为圆,就是把这个四维给它破掉。有的时候是造成某一个缺口、对某一个笔画(比如赵之谦的篆书)进行伸延。破方为圆或冲破这个方,形成不规则状,破得越多,动态越强。
动态线条和静态线条还有一大区分,当一根线条是水平状时,一般是静态的,当这根线条有所倾斜的时候,比如我们讲的左高右低,称之为动态的线条,这是静动之间的第二个区分。静态的一类,我们称这样的结构叫平画宽结。比如说郑文公碑、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颜真卿、褚遂良等等这一批书法家,都是执守于这样一种状态,它的线条是水平的,这样的字基本上都是外紧内松型,四周包得很牢,中间的空白较大。所以我们在讲空白的时候,以《峄山碑》为代表的这样一些结构,它的线与线之间交接是对称的,线与线顺接时,基本上是有一点对外撑牢的,就是使得里面的空白能够宽绰。
那么动态的线条,因为它是斜上去的,由于它一动,比如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拉变成菱形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笔画都冲着这个结构发生变化?这种结构叫斜画紧结,它所带来的字内空白也开始有了疏密的变化。这种结构,有时候极端地表现为一种叫辐射式的结构,相当于中间牵了根绳子,线条向四周发散。
《吴均帖》里的动态分析
把这些弄清楚了, 你再看这个字就可以分析了。比如说《吴均帖》,用这个方法试试看行不行?
和《峄山碑》相比,《吴均帖》的线条是动的。这个动态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这根线条在运行过程中有粗细变化,尤其是束腰,但是从灵动的角度讲,它又远没有《铙歌册》程度大,线又是水平的,于是我们就能导出来几个:第一,动态的线条,线与线之间的平行关系会在平行的基础之上有所变化,尤其平行等距的这个等距可能会打破,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再看它的字,封闭的里面,这个空白不匀了,线条的平行也不明显。第二:它的对称性也不那么明显,在对称的基础上轻轻地打破对称,中轴线两边的笔画并不能够完全重叠,不那么严格。第三,它里面的空间,开始有疏密变化。第四,从字的方形来讲,因为它是动态的,它开始在《峄山碑》的基础上拉长了,变得非常修长,从一个趋于正方开始走向长方。我们印象中的汉字是趋于正方的,若要显得动态,就要把它拉成长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大家有一种还原的心态,缺一个角总想给它补上,形成一种心理补偿作用。汉字也是这样,这个字我们觉得本来应该是方的,突然间被拉得很长的时候,突然凹进去一块的时候,就会觉得意外,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动态。稳定是我们的一个共同心理,一旦被打破,就会去移动。所以动态的线条,导出动态的结构,导致动态的字形。
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把这些东西找出来,在临《吴均帖》的时候,对这个字的字形,做一个长方形的把握,因为是长方形,整体章法上,应该也有一个动态,所以有时候突然会放一个很扁的字形,使整个章法上也形成一个动态。然后因为是动态的,这根线条在书写的时候会有:第一,它有粗细变化,这个要看得出来;第二,能够有一点节奏的变化,不是匀速的;第三,可能会有一点点墨色的变化;第四,因为这根线条是动态的,所以收笔的时候可能会出锋。一出锋我们就感觉到它是动态的,一回护,就感觉它是静态的。然后从这个线条导出来的结构,一但遇到平行线的时候,就会发现有那么一些地方不是这么平行,这个时候的破平行,也可能是在和其他笔画的连接上面,显得松动。一松就动了,连死就静态了。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还有呢,对称的结构里面我们要善于找到一些乍看是匀的,仔细看,大小并不一样的地方。
这样写字,把握起来是不是轻松多了?由动态的线条,导出来一个动态的结构,这个动,是生动而不是调皮,这个时候再看《吴均帖》,让人感觉就是一个生动的美少女。
从一根线条厘清篆书
赵之谦的《铙歌册》呢,相对于《吴均帖》有点过,我们找出第三种关系,因为我们前面讲了方笔和圆笔。《铙歌册》用笔是方笔,方笔在线条运行过程中,以折为主。所以《铙歌册》里面折线很多,方的线条本来就比圆的线条趋于动,再加上线条在运行过程之中的落差比较大,很明显是一个动态的线条,所以它写出来的结构,平行打破了,对称打破了,均匀打破了。然后破方,好像每一个方格都被它的脚踹出去,就是在方格子里面也是东倒西歪的,不安分。
《吴均帖》相对来说比较娴静,《白氏草堂》的线条偏静、厚实,《铙歌册》的线条很宽,于是我们又导出来第四种关系:就是线条黑白之间的比例关系,线条越粗,线条之间的空白越小。把这些元素全都放进去,你就可以把从《峄山碑》、李阳冰、《袁安碑》,一直到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一网打尽”。就这样一些关系:线条源于用笔,然后线条导出结构,结构导出字形、章法,写出来的字有一种和谐,否则的话,以一个《峄山碑》的线条,写一个动荡不安的结构,自己看着也会感觉不和谐。
所以《峄山碑》写出来很难有墨色的变化,因为它是一个静态的线条;《铙歌册》有很多涨墨,疏密对比很大,有一些黑疙瘩,在格子里面是东倒西歪,字形大小也变化很大,一会长一会短一会瘦一会胖,都是从一根线条引出来的。
这个关系是什么样呢?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动态的线条引出来动态的结构。动态的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呢?从线条看:线条粗细有没有变化?有没有藏头护尾?行笔的时候有没有节奏?反过来,静态线条也是这样分析。从字形看:是偏方还是破方?平行有没有打破?对称有没有打破?空间均匀有没有打破?墨色有没有变化?静态字形也这样看。线条不光有动和静,还有方和圆,圆的线条以圆转为主,方的线条以折压为主。
这两个系统大家搞清楚,往后你们教学生的时候,就让学生判断、讨论:这根线,是圆还是方,是动还是静……他在看字帖的时候,也能够看得明明白白,找到一个内在的规律。然后这根线往后面倒推:这个线从哪来的呢?光知道了还不行,知道了只是会去看、往那边去做,倒推是我怎么样写出来这个东西,倒推叫笔法。(八)
讲解/于钟华 整理/彭闽湘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通讯员傅永新、黄龙)为进一步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近日,市城中区司法局静兰司法所在三门江中学及附小开展防拐防骗安全教育讲座。讲座邀请和清律师事务所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