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启胜
汉语是生命衍生能力很强的语种,在世界语言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认知的根。时代在发展,汉语的生命也在更新,新的教育形势呼唤新的语文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课堂焕发活力。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内容上多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努力创新,才能激活课堂活力,达到教学相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了良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景想象、诗歌朗诵、放古典音乐、趣味故事或自编自演自唱等,这些导入形式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汉语的美妙世界。例如,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先播放一段古筝演奏的《水调歌头》,让学生在音乐中慢慢走近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感受诗文独特的意境。又如:在教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先用演唱的形式导课。教师开口唱云南民歌,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课堂气氛也就很快地活跃起来了。此外,也可以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趣味性较强的小故事导课。如:教郑振铎的《猫》时,教师可以另外讲了一个与猫有关的故事,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故事,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又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互动合作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明显了。
二、精选教法,激活课堂
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导入新课后,若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就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用“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用灵活而又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要设计精讲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紧扣重点,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描写“我”感情变化的词句,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然后再让学生认真朗读并赏析描写背影的语段,掌握全文的主旨及写作特色。这样以来,整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明朗起来,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又如:在讲授《伤仲永》时,先给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然后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仲永才能衰落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产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欲望。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的预定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要设计好能激活学生学习激情的思考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设疑释难的时机,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互相启发、思考。例: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海”的含义是什么?全诗为什么分为两部分?请找出自己喜欢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说说喜欢的理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既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书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如:讲授《木兰诗》时,给学生出了讨论题:主人公木兰是怎样的人?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讨论得出了答案。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花木兰在当今社会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问题一出,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巧设作业,发挥潜能
为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每节课后,教师都可以设计一些灵活的、有创意的作业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练习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之后,我便让学生制作一份以“天下奇观”为题的小报,学生们兴趣盎然,完成得相当认真,他们上图书室找杂志、上网查资料,回家里翻相册。没几天,一份份精美的小报便交到了我的手中,其中有神秘雄伟的埃及金字塔,有雄伟壮丽的中国长城,有秀美的印度泰姬陵,还有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土耳其的索菲亚大教堂等。我将这些作品展示在教室中,各种异国风光立刻吸引了学生,几位作品的主人还当起了义务解说员。就这样,学生们在寻找美、感受美的过程中,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寒暑假期间,我让学生自己编书,自行设计封面,配备插图,学生们在假期结束交回的“书”总是让我惊喜不断。这些方法的使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开阔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了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只要教者方法得当,就能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作者为莒县峤山中心初级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从靠天打粮到良种良法当家 东港区成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本报讯(记者 王均薇 通讯员 卢立平)有机蔬菜基地里的圣女果每斤售价比大田里的高出3块钱还供不应求,蓝莓一粒能卖到一块钱……从靠天打粮到良种、良法当家,科技在东港区农业生产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