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国际时讯 > 正文

与时俱进助推甘肃羊产业跨越式发展 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

来源:甘肃日报 2013-08-29 21:00   https://www.yybnet.net/

与时俱进助推甘肃羊产业跨越式发展

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

近年来,在甘肃省农牧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坚持以改革转型、服务社会为中心,突出“绵羊繁育前沿化、技术推广普及化、疫病防治科学化、草原改良有序化”四大重点,完善绵羊良种繁育、技术示范推广、动物疫病防治、草原改良保护四大体系,坚守细毛羊阵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助推甘肃细毛羊产业上了新台阶。

一、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是甘肃省最早建成的绵羊育种试验基地

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前身是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始建于1943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全国最早建成的绵羊育种试验基地之一,2009年更名为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单位位于肃南县皇城镇境内,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的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北麓,海拔2600—4000米,属祁连山高寒牧区。现有草原面积19.9万亩,饲草料基地2.6万亩,年底存栏绵羊1.2万只,年可提供优质细毛种羊6000余只,30年间已累计推广优质细毛羊种羊20多万只,满足了全省细毛羊的改良需求,为繁荣牧区经济,发挥了突出的民生、民族、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甘肃高山细毛羊是甘肃省唯一自主培育的绵羊品种

(一)培育过程

甘肃高山细毛羊是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育成的甘肃省唯一的绵羊品种,该品种有计划选育始于1957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三个阶段,新品种育成后粉碎了青藏高原地区不能饲养细毛羊的预言,1980年省人民政府将该品种命名为“甘肃高山细毛羊”,并受国务院嘉奖。1995年以其对高海拔的独特适应能力和理想的生产性能优势被国际认可,正式列入《世界动物品种志》。后针对品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先后10多次引进中美、澳美等高品质细毛羊种对该品种进行了换血改造。目前已形成了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中国美利奴高山型新类群、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毛品系、甘肃高山细毛羊肉用类群、中国美利奴超细品系(高山型)组成的功能完备的品种结构。

(二)全省细毛羊概况

全省细毛羊主产区为肃南、天祝、永昌、山丹、金塔等祁连山毗邻区县,饲养量882.17万只(包括半细毛羊),存栏605.67万只(其中半细毛羊294.03万只),出栏276.5万只,细羊毛产量为9349.2吨,半细羊毛产量为5880.6吨,仅产毛一项年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84亿元。全省改良后的细毛羊只均年增收80元(只均产毛4kg,每kg增收20元),仅甘肃省细毛羊年增效益1.73亿元,细毛羊规模饲养户年均增收约1.2万元。甘肃高山细毛羊已成为祁连山牧区科技含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牧民得到实惠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畜种。

(三)突出的品种效益

一是民生效益。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羊毛进口国和消费国,进口约占世界贸易量的1/4,羊毛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1/5。但中国细毛羊已不足3000万只,年产毛10.72万吨,仅占总需求量的1/4,其余全部依赖进口。甘肃高山细毛羊从育成至今30年间,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细毛羊品质提升,从细羊毛数量和质量上有力地支援了民族毛纺工业,并且以其优秀的品质为各细羊毛主产区赢得显著的民生效益, 对保护民族毛纺工业、掌握细羊毛贸易话语权与实现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11年为例,我站创造国毛销售价格历史新高,其中80支特等毛达到58元/kg,受我站的支撑和技术示范带动,细毛羊主产区肃南县、天祝县细羊毛均售价也创历史新高。

二是社会效益。我国细毛羊集中分布在新疆、内蒙、青海以及甘肃省,广袤的草原和高海拔草甸为细毛羊繁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细毛羊是这些省份众多少数民族生存的根本和富裕的希望,它承载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重大使命。甘肃高山细毛羊育成后,经过长期不懈的改良和培育,羊毛品质指标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仅新疆、内蒙、西藏、青海四个少数民族地区30年间累积引入甘肃高山细毛羊10万多只,改良当地细毛羊1000多万只,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鲜为人知的贡献。

三是生态效益。从全省来看,细毛羊主要养殖在肃南、天祝、金塔、永昌、山丹等沿祁连山的狭长地带。祁连山作为石羊河流域的发源地,不仅影响着河西绿洲的存亡,而且牵动着甘肃经济发展的命脉。省绵羊繁育站从培育出甘肃高山细毛羊开始,就逐步改变着祁连山县域经济带广大农牧民的养殖品种结构。使原来农牧户养殖的马匹、牦牛、山羊等对生态破坏严重的畜种,被后来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价值所吸引,进而逐步淘汰了这些畜种,极大地减缓了放牧对草原的压力。同时,工作中始终坚持科研成果体现生态价值,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为全省祁连山牧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发挥了突出的生态效益。

三、立足全省羊产业发展实际,与时俱进推进单位改革转型

省农牧厅党组立足全省羊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省绵羊繁育站改革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谋划早、起点高、部署长远。2009年,将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更名为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把以生产经营型为主的种羊场变更为以技术推广为主的绵羊繁育站,重新赋予绵羊繁育、草原改良、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四大社会职能,从机制体制上解除了障碍、理顺了关系,单位获得新生,赢得重大发展机遇。

(一)全面推进单位改革转型

2008年前后,单位因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发展遭遇困境。企业不像企业,事业不像事业,年复一年按照同样的节奏、同样的程式重复同样的事情:即配种、产羔、出售,所产优良品种除极少数作为种羊出场外,其余以商品畜的市场价格出售,经济和社会效益基本无从谈起。干部或习惯于按条条框框办事,不敢探索新路子,被改革开放的大潮远远抛至身后浑然不觉;或思想僵化,消极怠工、求稳怕乱,平庸无为,单位发展遭遇困局。站党委根据厅党组的安排部署,在充分总结全国种羊场改革转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09年起启动用人机制改革,2010年探索种植业管理方式改革,2011年实施畜牧业“318”改革,2012年制定下发《深化单位内部改革的实施意见》,将该年度定为深化改革年,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

一是精简职工队伍,鼓励自主创业。进入改革转型期,省绵羊繁育站延用种羊场的用人机制已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职工队伍没有合理流动机制,2010年出台转岗承包土地的改革方案,职工自愿报名参加自主创业,并为他们承担了养老保险金,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最终有近二分之一的职工选择了转岗创业,减员增效成果显著,职工队伍更加精干高效,达到了让全站职工“走的放心,留的安心,干的高兴”的目的,为单位的全面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大刀阔斧改革种植业管理模式。2010年以前,单位种植饲草料地有2万多亩,当时经营这些土地需正式职工40人,农民合同工有20多人,机耕组技术工18人,拥有机械20多台(套)。但因“大锅饭”式的管理机制和单一的种植品种,多年都处在产出低、投入大的不良境地。2010年起,将种植业科全部正式工人和机耕组技术工人调至畜牧科从事放牧工作,辞退了种植业岗位的农民合同工20余人。土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全部对外向社会承包,采取经济手段,实施合同管理。既引进和丰富了种植品种,优化了种植结构,提高了产出,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彻底改变了种植业投入大、产出低、抗风险能力弱的不良局面,近三年种植业年均创收240万元,比改革前增长接近10倍。现在管理这些土地只用了2个干部就足够了。这样的改革举措为后来开展高山细毛羊营养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向好的前提和可能。

三是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化家庭牧场模式。2010年前,我站仍沿用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群长负责制进行管理,羊只群体过大,种群结构不合理,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大锅饭现象非常严重。站党委以积极稳妥的策略,通过压缩种群规模,调整种群结构,羊只的同质性明显提高。接着启动“三定一奖(惩)八统一”畜牧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简称318改革)。在羊只管理、配种、产羔、防疫、断奶、转场放牧、剪毛、整群、出售八个方面确保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三定”,即定编制人员、定羊群数量、定生产指标的模式进行管理,最终以种畜质量和数量兑现奖惩。将责、权、利最大限度地交给职工,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同时又探索了解决甘肃省乃至全国许多地方“大包干”之后分而不统、品种质量下降、科研育种工作遭受重创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至此,困扰我站数十年的畜牧管理机制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四是重设内部机构,全方位履行职能。长期以来,因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我站背负着沉重的单位办社会包袱。2011年底,将近40年的职工子弟学校停办,妥善安置了教师和学生。精简了医疗人员队伍,撤销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将相关社会职能移交给地方。成立了科技培训科和兽医防治科,新调整的科室从不同层面分担了我站的四大职能,彻底改变了过去职能覆盖缺失的局面,为在全省真正履行绵羊繁育和技术推广职责,引领全省羊产业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全力培育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系)

品种是提高质量、产量的根本,是先进生产力。2010年,针对全省羊产业蓬勃发展实际,我站确定了坚守与创新并重的培育方向。借助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联合育种规划,一方面实施甘肃细毛羊振兴行动计划,坚守细毛阵地,稳固超细方向,培育中国美利奴超细型(甘肃型)新品种,另一方面侧重科技创新,突出肉用方向,培育甘肃高山细毛羊多胎肉毛兼用新品系。现中国美利奴超细型“甘肃型”新品种已全面进入验收阶段,年内做好品种优选、资料整理、成果申报和验收筹备工作,接受农业部新品种验收。多胎肉毛兼用新品系组建培育基础群2群,已初生南非美利奴×甘和布鲁拉×甘F1代羔羊416只、92只,培育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三)主动进位全力突出绵羊技术推广

在细毛羊育成的20多年中,技术推广以活体优质种羊为主,肃南、天祝大受裨益。单位转型后我们放眼全省,在五个示范市(县)确立了12个示范基地和360个重点示范场(户),通过捐赠、出售、政府种羊招标等方式提供优秀种公羊,把一个新品种(中国美利奴超细型“甘肃型”),两个新品系(中国肉用美利奴新品系、甘肃高山细毛羊体大高产新品系),三个新模式(现代化生态型家庭牧场模式、肃南模式和元生模式)作为工作亮点,开展绵羊人工授精、选育和提高利用,高山细毛羊营养与饲料高效利用、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人工草场培植和天然草原改良等多方面培训和技术示范,近三年累计举办培训班30多批次1500多人次,举办细毛羊实用技术培训班12次,培训农技人员60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单位的技术优势。

(四)科技创新为羊产业发展破解难题

制定和实施了全省细毛羊穿衣、标准涂料打号、机械剪毛、羊毛分级、机械打包、羊毛存贮、净毛计价、产地竞拍等标准化的羊毛后整理新技术新程序,率先对示范县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逐步推动示范县养羊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粗放型经营向现代化质量管理经营过渡。同时与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共同开展了超细毛羊毛囊发育机制研究与屠宰试验,参与建立绒毛用羊M—BLUP育种值估计、参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方案设计,开展了“不同区域绒毛羊对微量元素(硒、硫、锰、砷、锌、铁、铜等)的营养需要量研究”,开展了“细管冻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试验。在绵羊分子育种、营养调控和繁殖新技术等羊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上取得可喜进展。

(五)草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得益彰

始终坚持科研成果体现生态价值,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其中禁牧草地达到5万多亩,轮牧和休牧草原达到12万亩。强化草原防蝗、灭鼠、清除毒草的研究与实践,在已经退化的草场上人工补播牧草种子,加施肥料,使其逐步得以恢复,改良的天然草原达到1万多亩,天然草原补播面积达到5000多亩,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万多亩。坚持草畜平衡,保持生态与保护利用相得益彰,为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典型的案例。

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助推羊产业提质增效

我站建站时间长,在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职能,曾做出过突出成绩。目前,积极主动作为、深入推进改革转型仍然是一切事业的重中之重,我们只有立足全省羊产业发展和广大农牧民增收这一高地,充分彰显自身优势和价值,才能让单位重焕生机,赢得广阔生存空间和良好发展机遇。

一是强化履职能力,全面推进单位转型。今后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履行四大职能的新体制机制,彻底摒弃“羊场”旧形象,全面重塑技术推广单位新面貌,从繁重的生产经营和封闭的自我发展中解放出来,从大山走向全省广大绵羊养殖地区,把积淀70多年的品种改良、绵羊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等实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转化为显性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农牧民收入倍增履行好职责,做出新成绩。

二是强化形势研判,全力助推全省羊产业转型升级。羊产业是甘肃省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朝阳产业,是农业产业中潜在效益最突出、发展前景最广阔、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支柱产业。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品种改良盲目无序、饲养管理陈旧落后、培训服务不到位、疫病防控不科学等突出问题。我站在绵羊改良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淀,近年来借助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这一平台,以绵羊科技培训为抓手,以舆论宣传为导向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获得了部分话语权。今后要多方争取,通过启动实施绵羊良种工程,建设全省种羊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遗传评估中心,组织联合育种,引领和规范全省绵羊改良工作;探索现代化生态家庭牧场模式,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一种直接可以借鉴和实现增效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实施适应现代养羊业发展的新型农牧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符合现代羊产业需要的新型农牧民和经营家。

三是充分发挥甘肃高山细毛羊品种优势,力争实现“十个突破”。 细毛羊产业从规模上看接近全省饲养量的三分之一,品种优势突出,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发展生态草原畜牧业最适宜的优良品种。因此今后要立足实际,主动出击,从封闭的山区走向广大农牧区,采取“稳西、扩中、进南”战略,在适宜地区开辟新场区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各区域细毛羊产业发展。进而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实现“十个突破”。即在培育现代育种理论和技术武装起来的良种繁育体系上有突破,掌控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命脉;在用高科技设施条件、规范的养殖生产工艺流程和现代化设备装备草原畜牧业上有突破,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在培养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研发、技术推广与从业者队伍上有突破,提升队伍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热心于国家现代草原畜牧研发能力;在利用现代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上有突破,实现精准高效管理;在建立健全严密的疾病防控体系,确保草原畜牧业安全发展上有突破;在建立高标准的、精品化的、高组织化的完善的产业链上有突破,把科技成果转化渗透到各个环节;在用统一的调度指挥系统管理和统帅现代草原畜牧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上有突破,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用高效的经济组织系统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上有突破,促进养殖业升级换代;在用优良的草畜产品打造知名的草原畜牧业品牌上有突破,创设名牌效应;在培育稳定安全的畜产品市场上有突破,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全面服务于政府、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农牧民,为全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事业做出新的成绩。

新闻推荐

从河西走廊到库布其

从河西走廊到库布其不同的模式相同的进步李成侠早在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其中明确论述了沙产业这一概念,认为这是解决荒漠化问题、拓展农业新空间、保障粮食安全...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与时俱进助推甘肃羊产业跨越式发展 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