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陈 潇
邢葆东简历
邢葆东,字陶山,号黑陶邢。著名黑陶艺术家。1962年出生,河北馆陶人。师承著名艺术家汪易扬、黑陶大师寇维军先生。致力于黑陶事业的复兴创新和传承发展,在研制黑陶文化、陶技、窑型、工具发明技术上获重大突破。艺术风格吸收中外文化,独树一帜。造型设计古今融合,以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装饰、色彩为创作源泉,其作品融声、色、形、艺为一体。荣获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十大民间艺术大师”、中国“黑陶艺术大师”等称号。其黑陶作品屡次夺得国内外大奖:《八仙瓶》获法国阿维民翁世界礼品博览会金奖;《福寿葫芦》《孔子竹简》《盛世龙瓶》获全国工艺美术一等奖……现任中国黑陶文化博物馆馆长、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陶艺术家委员会会长、日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黑陶邢艺术(中心)馆馆长。
少年·梦想的羽翼
“和别人不一样,我的老家馆陶在我出生的时候还是山东省的馆陶县,到了1964年又被划给河北省了。所以说,我出生的时候是山东人,一岁多的时候又成了河北人。”邢葆东笑着说道。
1962年出生的邢葆东,是典型的北方汉子,在他身上,既有北方人的质朴和爽朗,也能感受到艺术家的细腻与才华。
家中兄弟五人,邢葆东是大哥。“正常来说老大是最累的,但在我们家,老大是最幸福的。我比弟弟们要幸运些,从小我是跟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她在剪纸、农民画、刺绣等民间艺术上样样精通。我在她身边受熏陶比较多,就感染了这方面的兴趣爱好。”邢葆东说。
“我爷爷去世很早,奶奶承担着家中的一切,我是长孙,她特别疼我,说我长大肯定有出息,小时候的我是在她背上长大的。七岁的时候,上学的第一天,也是奶奶背着我把我送到学校的……这个记忆一直烙印在我脑海中,不能磨灭。”“所以说,有些选择和爱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我后来走上了艺术创作道路,离不开环境的感染和奶奶的影响。上学的时候因为时常忍不住在作业本上涂画,老师气得把作业本都给撕了。状告到父亲那里去,望子成龙的父亲觉得很没面子,每次都是奶奶给我撑腰说:‘你尽管画,咱谁也不怕!\’”
就这样,有了奶奶做“靠山”的少年邢葆东,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发而不可收。
上初中的时候,教邢葆东美术的老师也负责宣传工作,经常带上他出宣传报、画漫画、写标语。在那个年代,经常会搞运动,各种宣传画画满了各村庄的大街小巷。这些经历给邢葆东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机会。
那时候邢葆东的父亲在大队当会计,在村里是位很有威信的能人,村里外出办事或者接待上级领导都是由他出头露面。“有一次县里面一个文化局的局长到我们村里,来家里吃饭。一看家里到处都是画,墙上也画了满墙,就问父亲是谁画的。父亲说是孩子瞎画的,那个局长就说,‘画得还不错,孩子喜欢画就让他画,有时间你带孩子来县里,我给你介绍个老师。这个老师是从北京下放到县文化馆来的,是个右派,画画得非常好,叫他给孩子指点指点。\’这位大画家,就是汪易扬老师。”
“这时候父亲的思想有点儿改变了,再经过文化局长的劝说,就答应了。我当天夜里激动得睡不着觉,连夜把画都翻腾出来,和父亲一起精心挑了半宿。第二天父亲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了县里。”
此时,邢葆东的画在村里已小有名气,可没想到,汪老师看了画却说:“你星期天再来找我,要从头开始练基本功。”就这样,原指望能得到老师夸奖的邢葆东,遭受了他艺术之路上第一次小小挫折。
1975年6月12日上午,邢葆东正式拜汪易扬为师学习绘画,那一年,他14岁。“汪老师是严师,我的第一张素描画了一个月才算及格。我天天点灯熬油地画画,家里的活什么都不用我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在农村是很少见的。村里的街坊邻居给我起了个外号,叫‘画画的大姑娘\’。”邢葆东笑着说。
就这样,一场文革的风云变幻、因缘际会,将一位艺术家送到了邢葆东的身边。少年的邢葆东开始舒展自己稚嫩的梦想羽翼,轻触艺术的殿堂。
黑陶·灵魂的归依
1979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文革结束。汪易扬老师获得平反,要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为此,邢葆东喜忧交加。
“汪老师是刘海粟大师的高徒,在地方受压抑整整二十年。这二十年是艺术家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应该回去。可我该怎么办?就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忽然失去了父亲一样,真的找不到出路了。我想去当兵,体检时一路绿灯,可最疼我的祖母说什么也不让我去参军。”
后来邯郸市文化局群艺馆办年画学习班,汪老师推荐邢葆东去学习。1979年秋天,馆陶县成立第一个文化站,他被安排在文化站工作。1983年,邢葆东自己开了一个工艺美术厂,做些棉花画、羽毛画、砖雕泥雕等。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一趟北京之行,恩师的几句话,使他豁然开朗,一条和黑陶相关的光明大道在他眼前铺开。
在北京,邢葆东学会了做黑陶,经过奔波努力,终于把黑陶厂开在了家乡馆陶县。
20世纪80年代,美术界掀起了黑陶热。“我对陶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在馆陶。黑陶是我国原始文化的瑰宝,人们说黑陶是泥之魂。我做第一件黑陶的时候,看到滋育着人类和万物生灵的泥土,在我手里变成那么美丽的艺术品,那种陶醉让我很长时间都回不过神来。那时我就想,我这一辈子就干这个了。有些事情是语言无法说清楚的,只能说是缘分或者命运吧!”
1989年,邢葆东和老师决定“寻根”——— 龙山文化的根。由一些艺术家、考古学家、陶瓷专家联合组成了“龙山文化城子崖陶艺研究所”,并建立了“龙山镇黑陶厂”,由邢葆东任厂长。
“那时不管再忙,我都会抽时间到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去转悠。那里的龙山城子崖遗址是中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首次在这里发掘了大量的黑陶……我时常守在那里,盼着天上掉馅饼,特别是每逢刮大风下大雨,必去。经历过风雨洗礼的原野上,那抹最黑亮的颜色,就是最好的陶片。第一次拾到薄如纸、硬如瓷、亮如镜、声如磬的陶片是我最激动的时刻。”邢葆东笑着说。
捧着陶片揣摩,把烧好的现代黑陶打碎了反复对比,是邢葆东每天的功课。“我想只要做黑陶就要做真的、做最好的,否则真是无颜面对我们的老祖宗,他们传下来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1989年冬,邢葆东同汪易扬老师寻根寻到了日出初光先照的日照市。日照的两城、东海峪、尧王城、丹土等地,有几十处龙山文化发源地的遗址。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就是在这儿出土的。它的发掘曾震动世界考古界和史学界。
1990年,经日照市有关部门批准,“日照市龙山艺术院”成立,并与河山建材厂合作,成立“日照两城黑陶艺术厂”作为烧制基地,厂址就在两城龙山文化遗址附近。
1991年6月,这里烧出的第一批黑陶一炮打响。邢葆东的代表作《福寿葫芦》《孔子竹简》《龙凤砚》《岁寒三友瓶》《八仙瓶》等等都是此时创作的。
荣誉·艺术的传承
“1993年,我带着自己设计的黑陶《福寿葫芦》参加中国首届礼品大奖赛,荣获最佳作品奖。汪老师即兴题‘黑陶邢\’这三个字给我,这三个字可以说给我定了终生。它让我和黑陶成为了一体,再也无法分开。它鞭策我、鼓励我踏踏实实地、用生命一步一步走向陶艺世界。”
也就是那一年,龙山艺术院成了“邢葆东陶艺工作室(黑陶邢)”。
1994年3月16日,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在上海举行百岁寿辰,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字祝贺。邢葆东创作的黑陶《福寿葫芦世家》成为刘海粟百岁寿辰庆典上的最佳礼品,由上海刘海粟博物馆收藏。刘海粟夫人夏伊乔题写“陶艺精华”。
同年,与汪易扬合作的《八仙瓶》参加法国阿维尼翁博览会,荣获金牌。
1996年,日照电视台为邢葆东拍摄专题片。“记得当时已经是深夜了,我蹲在窑前,守着那些刚出窑的黑陶。编导问我,‘看到这些黑陶就要流到市场上去了,你是什么感觉?\’我说,‘很难受,不舍得,我的每件黑陶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后来这部片子在山东卫视播放时,河北老家的亲人都看到了,我的小女儿‘哇\’地一声就哭了……想想我那二十多年,几乎天天都和黑陶在一起,每年都是忙到春节才回家,太对不起家里人了。1999年,我在日照买了块地,父亲把他的养老钱,总共7万元带来给我借用,并帮着我创业。撇下了老家的几个孩子和良好的养老环境,一直无怨无悔……”回想起那段日子,邢葆东对家人充满了歉疚和感恩。
1997年,香港回归,普天同庆。邢葆东特意设计创作了纪念香港回归的巨型黑陶《盛世龙瓶》。同年5月27日,这件凝聚着一百多个日夜艰辛的《盛世龙瓶》终于诞生了,并代表日照市被送进京迎香港回归展出。中央电视台1997迎回归报道特别奖的新闻对此给予这样评论:此瓶达到了“声、色、形、艺”的意境,并大胆地吸收了雕塑、绘画、儒道等文化艺术的精髓,用龙的造型表现中华民族气势浩荡、吞吐日月的风貌,展示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999年,邢葆东又创作了《盛世龙盘》,作为迎接建国50周年和澳门回归所敬献的一份厚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特别是能与时代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结合在一起,其纪念意义比生命更为长久……”邢葆东如是说。
1999年9月,邢葆东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大奖赛,作品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一等奖,并授予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黑陶)大师”称号;
2000年,被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评为一级工艺美术师;
2002年至2012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风》《百科探秘——— 黑色的诱惑》《走遍中国》《沿海行》等栏目组先后来到了日照,并以《黑陶邢》为名制作了专题报道;
2004年,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黑陶艺术大师”称号;
2008年6月任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陶艺术家委员会会长;
2009年8月,被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山东省“十大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2010年6月,任日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2011年4月,任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2011年4月,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黑陶文化博物馆”馆长;
……
一路走来,除了辛劳与汗水,还有无数的掌声和荣誉相陪。
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邢葆东最为在意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回报和服务社会。他呼吁保护文化遗址、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挖掘工作,热心参与赈灾义卖捐款、救助残疾活动及其他各类公益事业……邢葆东还把黑陶文化、艺术与技艺带进校园,为的是艺术的传承。
“对今天所获得的成绩和荣誉,我心怀感恩。感谢日照这个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的福地,感谢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感谢那些曾经给予过自己鼓励和帮助的人……同样,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陶,了解艺术,尤其是下一代人。创建了‘黑陶学\’,作为‘黑陶艺术传承人\’,我将尽我所能,把黑陶艺术和文化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1年,“中国黑陶文化之乡”的称号花落日照,邢葆东功不可没。对此,他很低调,“一方面是我们日照有这个底蕴,我们有龙山文化,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和财富。另一方面,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去争取来的结果。”
“回顾我所走过的黑陶艺术之路,经历了上下求索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艺术的沧桑。26年前,当我做第一件黑陶的时候,就决定一直做下去,直到双手不能再动为止。我愿为黑陶这一古老工艺在现代重放异彩而尽心尽力,倾其所有,无怨无悔……”
凭艺术之手,燃激情之火,铸水土而成陶。邢葆东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超凡技艺,为世人呈现了一曲陶之歌。
新闻推荐
┮ 窦永堂之二:翅膀上的东夷孔颖达《尚书正义》记载:鸟夷皮服,传云“海曲谓之岛”,谓其海曲有山。夷居其上,此居岛之夷,常衣鸟兽之皮,为遭洪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