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毓璜顶庙会盛装启幕。此次庙会,不仅荟萃了草编、糖画、泥塑、剪纸、花鸟画、面塑等多种民间绝活儿,还吸纳了全国各地100多种小吃、名吃。同时,海阳大秧歌、栖霞穿花舞、皮影戏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庙会上亮相,令市民和游客目不暇接,传统庙会洋溢着浓浓的老烟台年味儿。
看耍猴棍、皮影戏,勾起对老烟台的记忆
毓璜顶庙会是市区春节期间最聚人气、最为热闹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已成为烟台民俗文化的传统项目。像往年一样,本届庙会安排在2月4日至2月9日,即正月初五至正月初十。
“平日看不到这些精彩的绝活儿,只有赶庙会才能看到!”初五一大早,市民宋女士领着女儿晶晶赶到庙会。在太乙剑坛,一大群游人将几名老艺人围得水泄不通。77岁的于仕德精神矍铄,他身着孙悟空的外衣,手里拿着金箍棒正在耍“猴棍”,金箍棒在他手里上下翻飞,引得众人叫好声不断。
接下来,71岁的盛国丰老人上场。他梳着马尾辫、穿着葱绿的小棉袄,活脱脱一个“大姑娘”的装扮。他给大伙跳的舞蹈叫“大姑娘美”,老人虽然年岁已高,但跳起舞来那柔媚的神情和曼妙的身段儿却极有女儿家的神韵,观众看完后报以热烈的掌声。
72岁的刘正中老艺人给大家表演的是皮影戏“孙悟空大战灰太郎”。皮影戏的表演方式很独特,加上老人配上曲折的故事和诙谐风趣的语言,吸引了一大帮孩子观看。
在表演的间隙,记者采访了刘正中老人。他说,玉皇庙始建于元朝末年即1358年,迄今已有656年的历史。打建庙伊始,每逢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时,烟台百姓便自发来到玉皇庙进行祭祀、朝拜,随后逐渐增加了商品买卖、戏剧表演、杂耍娱乐等活动,形成了毓璜顶庙会,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海阳大秧歌、栖霞穿花舞,各种“非遗”表演最抢眼
庙会上,除了各种民间艺术外,最为抢眼的是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表演。
初六上午,激情广场南面的看台上人山人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正在精彩演出。记者发现,海阳大秧歌鼓点节奏感强,在前面扮演“大夫”的是58岁老汉于厚武,他跳大秧歌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舞技高超,身段和表情都非常传神。据悉,秧歌队的队员中有大学生,还有初中生,最小的演员只有14岁。
初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栖霞穿花舞”也首次在庙会上亮相。24名演员每人手里拿着一盆绢花,在场地上穿插走动,步法有多种图案,包括“蛇褪皮”、“四门斗”、“走八字”、“龙摆尾”等。73岁的领队朱洪光告诉记者:“栖霞穿花舞起源于三、四百年前,所用的花有牡丹、梅花、月季等。在过去,这些花都是用手工扎的,花盆插着蜡烛,晚上表演更好看一些。”
除了栖霞穿花舞属首次亮相外,本次庙会上还有皮影戏、面塑、剪纸、糖画等10多项“非遗”得以展示。今天,河南安阳鼓也将在庙会上首次一展风采。
品着肉串看表演,市民赶庙会品尝过年滋味儿
设在庙会东侧甬路的特色小吃街,不仅摊铺林立,让人目不暇接,而且逛庙会的人摩肩接踵,人满为患。
记者一路走来,只见有台湾油炸冰激凌,有巴西烤肉,有烟台焖子,有榴莲酥,有竹筒粽子,有重庆酸辣粉,还有长沙“臭豆腐”、海南鲜椰汁、西安杠子头、周村烧饼、韩国炒年糕、上海蟹黄灌浆包,种类足足有100多种。
在工艺品摊位前,来自莱州三山岛街道吴家庄村的盛乐雯和姐姐正在展示自己亲手做的面塑,有憨态可掬的福娃、有奔腾的骏马、有各种生肖吉祥物……“品种足足有100多个,大件的100多元一个,小的7元、8元一个。”盛乐雯说,这些面塑作品都是用普通面粉做的,面塑在她家已传到第五代了。为迎接马年到来,她还专门制作了“马年吉祥”、“马年招财”,很受游客欢迎。
此外,庙会上的各种糖画、剪纸、草编、泥塑等民间艺术的现场表演,也都无不令人叫绝。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于忠学朱晓燕龚敏)6月14日,牟平区龙泉镇第四届“逛河北胡同赶农家大集”活动在河北崖村拉开帷幕。当天,来自四面八方的5000多位游客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