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宗云 高蜀 晏洁
11月11日,进入米易县丙谷镇雷窝村7组,在坎坷不平的村道上,我们不时遇到骑摩托车的村民。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摩托车上几乎都绑着木块。陪同我们采访的村支部书记李发兵说,这些木块是修公路用的模具。
在一个名为“沙坝田”的地方,一支施工队拦住了去路。小型搅拌机轰鸣,施工人员正忙碌地修筑公路堡坎。
“将这条路硬化,我们盼了多年,全靠‘一事一议\’解决了难题。”李发兵说。
雷窝村7组至14组为米易县原新河乡沙田村,在2004年米易县区划调整中,整体划归雷窝村。长期以来,4公里多又烂又窄的土路是这8个村民小组与外界的唯一通道。2005年以来的几年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葡萄、山药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但交通不便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也日益凸显。
“卖葡萄的时候,车子‘抖\’(颠簸)得很凶,即便做了防护措施,100斤葡萄也要被颠坏40多斤。”35岁的村民张俊,已种植葡萄3年。在他的记忆中,村里的道路一直是土路,每逢雨季,摔车、摔人、摔农产品的事情时有发生。“运输难题解决后,1亩葡萄能多收入2000多元。”张俊说。
交通瓶颈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困难。“谁家要是有娃娃读幼儿园,还得到集镇租套房屋陪读。”李发兵说,自2004年起,村里便不断呼吁改造这条土路,但由于区划调整,雷窝村村委会设在5组,2009年雷窝村实施的“村村通”工程未能覆盖7至14组。解决行路难,是这8个村民小组村民多年的愿望,更是村支两委的一块“心病”。
2010年,米易县被纳入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试点县。雷窝村村支两委反复合计得出结论:与其苦等“村村通”工程,不如发动村民筹资,争取进入“一事一议”项目。同年9月,雷窝村先后召开9次大会小会,商议村道建设。
“起初,有20%左右的人不同意,但修路这些事,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平均。”李发兵说,针对部分村民提出的“受益程度不等”的异议,村里决定采取分段筹资、分段投工投劳的方式改造村道。村民筹资的标准是:7至9组每人200元,10和11组每人300元,12至14组每人500元。
然而,在申报“一事一议”项目时,雷窝村却因为“村民筹资不积极”碰了壁。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进行立项,既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又激发村组的参与积极性。”米易县财政局农业综合改革办公室刘晓朴说,今年初,全县乡镇、村组共申报“一事一议”项目100多项,在综合考虑“群众积极性”、“受益面积”等因素后,最终审批67项。针对辖区农民群众高涨的热情,雨季后,该县启动了第二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
正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争论”筹资时,雷窝村的干部们再也坐不住了:“农民自己修路,财政还给补贴,机会决不能错过。‘等、靠、要\’没得希望,我们当干部的要敢于‘亮剑\’,赶紧带领大家干哟!”于是,干部、党员带了头:村支两委9位成员中,5位在7至14组,他们除如数筹资外,还捐款1000元至2000元;其余4位成员中村支部书记李发兵、村委会主任林明峰、村文书母仕洪均把全年工资捐献出来,村委委员程国迁则捐款2000元。同时,大家还四方奔走,为村里募集社会捐资10万元。
李朝伟是雷窝村7组的村民小组长,全家4口人,虽然已经筹资800元,但他毅然把自己一年的工资2000元捐了出来。“你当个组长,钱不多活路多,这都不说了,我们家出去,烂路就几步,你居然还把一年的工资都捐出去了!”起初,他的妻子张继梅对他捐款的行为颇有怨气。“你看,大家都是种地的,哪还分得开彼此哦?再说,路修好了,子子孙孙都受益嘛。”李朝伟的一席话,说得妻子点头称是。李朝伟的母亲是城镇户口,不属于筹资对象,但张继梅却做出决定:“虽说母亲住在镇上,但时常要来我们家里,干脆筹资也算上她老人家一份。”
11月17日,雷窝村传来消息,村道改造已列入米易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目前道路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路面硬化正紧张进行。村民们期盼已久的致富路,在大山深处延伸。李发兵说,对于他们农民来说,基础设施建好了,幸福指数也会大大提升。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改造后的村道宽3.5米、长4.5公里,总投资预计150万左右,“算上财政奖补资金,仍有40万元左右的缺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曹海峰)11月23日,市六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在米易县体育场进行带妆联排。今日,文艺演出将进行彩排。11月23日早晨7时,攀枝花学院、市第九中学2000余名学生乘坐66辆大巴向米易进发,参加当天的...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