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米易新闻 > 正文

“坝坝电影”的回归与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1-11-18 13:29   https://www.yybnet.net/

近四年来,一家民营公司创新体制机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累计为群众放映电影近二万场,在家门口看大片已成为农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潘芝文/图

11月14日晚七点,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在海拨二千多米的西区格里坪镇大麦地村村小门前的一块空地上,49岁的陶洪和妻子王世珍麻利地支起电影放映幕布,安置好数字放映机,放置好环绕立体声音箱。

“开始放电影啰!”陶洪拿着话筒向村民报信。村民有的吃过晚饭便已守候在此。一些散居较远的村民则骑着摩托车赶来,崎岖的山路上摩托车灯光时隐时现。在满天繁星的映衬下,枪战片《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上演了。

空地中央堆着一堆红砖,但这并不影响村民看电影的热情,40多人分散坐在砖堆旁,有的干脆把砖堆当成板凳。红砖堆边,22岁的大麦地村民马文聪抱着3岁的儿子看得津津有味,母子俩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在黑夜里显得格外明亮。

“今年看了好多场电影了,这比电视强多了,屏幕大,音响好,超级震撼,看得过瘾,简直跟城里的电影院没两样。而且大家聚在一起看电影很热闹,儿子喜欢我也喜欢。等下再去点一部武打片。”

这样的观影场景,如今每月都会在攀枝花市各乡镇村落上演。伴随国家“2131”工程地深入推进,作为攀枝花市唯一一家获得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放映数字电影资格的院线公司——攀枝花程翔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近4年来,公司创新体制机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累计为群众放映数字电影近2万场,受到群众的称赞。

与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坝坝”电影的红火相比,这支由民营公司组建的放映队活动范围更广,体制机制更灵活,使“坝坝”电影这一文化载体又重新走入百姓的视野,在家门口看大片已成为农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上电影的“夫妻”放映员

11月13日下午3点过,仁和公益电影放映队放映员陶洪和王世珍就从中坝的家里出门了。两人同属程翔院线公司,是一对夫妻放映员。

按照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计划安排,这次出门是夫妻俩今年在西区的最后一次放映了。

有些破旧的长安微型面包车上拉着2套用箱子装着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包括2台数字放映机,支音箱,2个投影屏幕,2个电源线和4圈音箱线。设备旁卷着一个花床垫,一床被子,一个枕头。“这是我们在外过夜的帐篷,这次出门来回大概要个四天,晚上睡觉用得着。”陶洪指着装备说。

西区新庄村是他俩的第一站。下午6:30分,夜幕低垂,在村委会大院里,夫妻俩支起幕布,灯光射出,沉寂的乡村里的电影节日就此开始。

第二天稍事休息,吃过午饭,夫妻俩又出发赶往下一站——格里坪镇大麦地村和竹林坡村。从新庄到大麦地,夫妻俩足足花了三个小时,因为沿途路太烂,陶洪怕设备受损开得很慢。下午6:30分,陶洪帮着妻子王世芬在大麦地村安置好设备后,开着车赶与大麦地相距几公里的竹林坡村。两人各放了二场电影。晚上十一点过,陶洪拉着设备与妻子汇合。因为要照看车上的放映设备,又怕给村民添麻烦,夫妻俩就在长安面包车上休息了。

第三天,夫妻俩继续留在了大麦地放映,顺便与村主任、村民聊聊家常,问问他们的需求。因为经常来此放映,他们与当地的村民早已熟识,不少村民还热情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

16日,出门第三天。夫妻俩从大麦地山上下来,分别来到了西区龙洞社区和大滥坝村放映电影。《追击阿朵丸》成了村民们追捧的对象,王世珍所在的龙洞社区观影人数达300多人,这让她很兴奋。当晚十点电影放映结束,夫妻俩于17日凌晨回到了中坝的家。

作为程翔院线公司14支农村放映队中的一员,夫妻俩负责总发乡、仁和镇、前进镇、中坝乡、务本乡、金江镇、银江镇、格里坪镇的50个村,每年要放映600多场电影。再过两天,夫妻俩准备去务本乡和金江镇斑鸠村放映几场。

这对放了26年“坝坝”电影的夫妻,说起电影来滔滔不绝。妻子王世珍这样形容:“我们是爱上它了。有时下雨不出来,坐在屋头,我俩就会想,为啥在屋头坐起没出去呢?”

“跋山涉水的,不苦吗?”

“苦啥呀,你想村村寨寨,翻来覆去的有那么多人陪你一起看电影,多好啊!”

王世珍说,26年来,他们曾承包过乡电影院,卖过票,后来电视普及了,坝坝电影也不讨人喜欢了,有时到乡上村上放电影,电影没放完人就走完了。后来电影院改制,他们也跟着下岗了,丈夫去干过乡治安员,可不放电影的日子总也不习惯。

王世珍说,自2009年夫妻俩被聘为程翔公司电影放映员以来,一年下来,俩人扣除油费、维修费等支出成本,按照每场电影80元的补助标准,他们一年可收入4万多元。“我们这年龄,出门打工人家还嫌年龄大,现在干我们喜爱的电影放映,钱虽不多,但人高兴呐。”

王世珍说,每年从大年初二开始一直到6月份前,那是他们最忙碌的日子。特别是三月份,天气暖和,来看电影的人特别多。每次放完一部观众就会要求再放一部时,心里就特有成就感。

对于放映电影,有件事让王世珍一直耿耿于怀。她说,有一年的11月,她到云南永富村放映电影,当时放的是一部枪战片,机枪扫射过后,一群四五岁的孩子拿着火把在地上满地找东西。她问孩子们找什么。“我们想找几个子弹壳玩玩。”忙着换胶片的王世珍顺口说了一句话:“子弹壳打在墙里头了,明天早上你们再去找。”

王世珍说,电影放完了,我回想起当时说的那句话,想着这些第一次看电影的孩子第二天如果真去找了咋办。

她感慨地说:“对于边远山区的孩子们来说,一部电影有时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

丈夫陶洪说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跟着大孩子从中坝跑到五十四,就为看一部《东方红》,也正是因为看了那部电影,自己才立志要当一名电影放映员。

11月29号,夫妻俩准备淘汰跟了他们八年的破旧长安车,花四万元换一辆新车。“等干到干不动为止。”夫妻俩说。

而在整个程翔公司,像夫妻二人一样敬业,一样热爱电影的放映队员还有十多个,他们长期活跃在各乡镇、村寨、社区和学校。“放映员要爱电影,要敬业,有责任感,这是我们公司用人的要求。”程翔电影院线公司董事长曾波这样说。

体制机制创新出活力

曾波是“攀枝花市程翔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每月每村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程翔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就是在2008年国家推进“2131”工程计划的背景下诞生的。目前,公司有管理人员7人,放映人员20人,拥有国家下拨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0余套。

当时,曾是儿棒教练的曾波在市文化局、仁和区文教局同事和朋友的救急声中成立这家民营公司,提前退休赋闲在家的他从此做起了公益文化事业。

公司成立了,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摆在了曾波的面前。

在农村放映一场影片,国家财政每场补助160元,省财政每场补助40元,市级财政补助30元,县区财政补助20元,共计250元。可攀枝花幅员面积7447平方公里,全市361个村,地区分散,且地形复杂。有的乡镇间的距离可达100多公里,去一趟光油料成本就要上百元。“不赔本都不错了,更别说赚钱了。”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城市影院放弃了这块市场。

怎么办?在曾波看来,这种由政府买单的公益事业,要做,就要用心做好,要不就没话说了。这是一个企业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在一片喊“难”声中,曾波决定引入现代公司经营管理模式,那就是“管理兴企,管理出效益”。

针对成本高这一重要因素,曾波来了一大创新,开全省先河,把放映队放在农村,招聘当地村民担任放映员。他的小九九是“一来节约成本,二来本地人好办事,十里八村的有利于协调各方事宜。”

按照这样的想法,公司在三区两县共组建了十四支放映队,其中盐边县6支,东区西区仁和区共4支,米易县4支。公司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按照一个放映队负责25—30个村的要求,科学核算环线放映成本与路线,合理划分各放映队管辖村落。

院线放映员实行全员聘用制,由各区县主管部门和乡镇推荐热爱电影工作,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会驾驶的男性。然后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后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公司与放映员实行“一年一签”委托放映书的方式,按放映场数支付劳动报酬,多放多得。

放映员可根据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合理调配放映场次,可一月两场也可一月多场。对于放映员放映场次的监管,公司也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监督审核制度。以“供需共赢”为入口进行企业文化引导,通过建档、评价、沟通、培训、满意度测评等对放映员进行多维度管理,全程跟踪为所放映的场次与质量。

记者在位于仁和区文化广场一侧的程翔公司办公室里看到,大到公司战略决策、市场营销规划设定,小到企业文化十要十不准,放映工具摆放规则等,公司都进行了全程记录,十分详尽。

曾波说,公司在每月都要收回放映员的本月回执单和下月的放映计划表。为了让放映场次落实到位,须由乡镇、村和广电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回执单上签单。同时公司还展开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确保放映场次的真实性。

对于公益电影放映的推广,曾波这样形容,这就像是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进行一场全民参与体育运动一样,需要全员参与,攻坚克难。从农村到社区到学校,工程宏大,绝非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

在保证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同时,为推动电影市场的发展,曾波的公司也积极拓展相关业务。在公益电影这一平台上,将政府行为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从2009年开始,公司每周末定期在几个文体广场免费放映电影。结合全市的重大节庆活动,如“两会”、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活动等,多个放映队分别在各区县广场、商业广场等城区放映。今年,曾波与一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电影放映协议,按照每场四五百元的价格收费,公司开始有了商业收入。

按照曾波的设想,在拓展公益电影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之外,明年,公司将在一些条件成熟的乡镇开设小型电影院,村民可以进城镇看电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

新闻推荐

米易确保公共资源阳光交易

本报讯(黎鸿彬报道)近期,米易县出台相关文件,明确通过设立机构、建立平台、整合资源等措施,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交易分散、多头监管、职能交叉、管办不分等问题,确保公...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坝坝电影”的回归与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