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米易新闻 > 正文

本报记者晏洁文张中图眼下本是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暮秋时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1-11-03 13:4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晏洁/文 张中/图

眼下,本是“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暮秋时节,但来自市水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为7400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减少40.66%;5.73万人、3.6万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11月至明年4月,攀枝花市冷空气活动处于中等趋势,降水量正常略偏少,气温略偏高,蒸发量偏大,这几个月基本没有能形成径流的中雨。

11月2日,全市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指出,目前,攀枝花市已进入旱季,蓄水量较大增加的可能性不大,若应对不当极有可能影响乡镇供水及农村饮水安全和明年栽插。攀枝花今冬明春出现较大较重旱情几成定局。

小春生产正当时,新一轮农业生产用水高峰来临,潜在的旱情,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

一年三旱 生产生活的“心腹之患”

今年,攀枝花市遭遇春、夏、秋3个季节连旱。

10月,收获的季节,但攀枝花市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部分地区的庄稼却出现了减收甚至绝收的情况。

11月1日,仁和区平地镇波西村,明晃晃的太阳煎烤着大地。不足1米高的玉米、水稻,被当地农民无奈地收割。

“断水好几个月了,田都裂了。”烈日下,波西村村民高成站在干枯的玉米地里十分无奈。“按常理,我这1亩玉米收成在1万两千斤左右,但今年严重缺水,最多也就只有两千斤的收成。”

平地水库是平地镇目前最大的水利工程,主要承担平地村、波西村和白娜姑村共计6000亩耕地的灌溉。

记者在平地水库看到,这个总库容455万立方米的小(一)型水库已基本干涸,坝体上水位下降后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

“目前水库蓄水不足4万立方米。”平地镇水管站副站长起世祥在当地从事水利工作26年,在他记忆中,今年旱情最严峻。“今年5月底,水库已到死水位。目前,全镇的总蓄水量仅为40万立方米,不足常年的5%。”

翻开《平地水库降雨量登记册》,上面详细记录了今年以来的23次降雨。其中,形成径流(降雨量在20毫米以上)的仅有3次。

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市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平均值800毫米减少32%—41%。截至10月底,全市水利设施蓄水量为7400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减少40.66%;在这些蓄水量中,4座中型水库占60%左右。而作为农业灌溉“主力军”的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及山坪塘蓄水严重不足,1—8月,分别较多年同期平均值减少26.7%、53.3%和76.4%。

受损的不仅仅是庄稼,众多的山区群众也面临缺水。

11月1日10时许,辣子哨村一口水井前,不时有群众开着拖拉机、小型农用车前来取水。

“全靠了这口井!”村民起碧芳说,3个多月来,她家生活用水全靠井水维系。

起世祥介绍,去年10月,平地镇利用中央统战部捐赠资金,在当地修建了2口直径为5米的井。目前,每口井每天抽取70方左右的地下水,当地群众饮用水基本能得到保证。

“就目前情况看,明年开春,全镇人饮将告急。”起世祥说,由于降雨偏少,地表水源随之减少,明年2月前后,该镇去年新建的8口浅井出水量将大幅降低。而根据601地质队对全镇的勘测及平地镇第一阶段水源普查情况看,当地属于资源性缺水,打井取水的可行性几乎为零。在集镇供水方面,承担6700余人饮水问题的凉水箐水库和平地林场水库,前者正在整治,没有蓄水;后者蓄水量仅为2万立方米,最多能维系4个月左右。

一年三旱的严峻形势,正日益成为影响攀枝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心腹之患”。

天灾虽重 齐心合力共抗旱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旱情,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爱明等市领导奔赴旱区检查指导工作。

市水务局先后派出数个工作组到各地指导抗旱工作,向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的旱区调拨抗旱物资设备,大力调度水利工程的水源,多渠道解决抗旱用水。同时,已争取到抗旱资金1300万元,支持旱区新建临时抽水泵站,修建应急引水工程,新辟应急水源等。

市农牧局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受旱地区,指导农民落实科学抗旱措施,加强农情调度,强化技术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旱。

气象部门全程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开展人工增雨。

针对当前旱情持续发展态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最不利情况倒排人饮解困计划。

目前,攀枝花重点水利项目正加紧推进:省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之一的大竹河水库,主体工程基本竣工。预计明年建成后,届时将解决12.5万亩耕地的灌溉、3.6万农村人口和10.9万头牲畜用水,提供城市应急用水174.7万立方米;西区梅子箐水库扩建工程、米易马鞍山水库工程论证报告通过专家审查,今年底将动工。同时,攀枝花市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60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工作,届时,攀枝花市境内的小(二)型水库将全面完成整治。

翻开《平地镇2011年今冬明春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措施表》,记者看到该镇8个旱点均有翔实的应急水源建设计划。 

“目前,我们已向区上报送相关材料。”起世祥说,8个应急水源建设投资概算为229.5万元、覆盖人群为4317人。其中,从跃进水库抽水至平地水厂的工程投资概算为113万元,引水线路预计8.1公里,日供水量为500立方米。项目建成后,能保障3000人的饮水问题。同时,凉水箐水库整治工作稳步推进,明年雨季前能如期投入使用。届时,该水库库容将由16万立方米增加到34万立方米。

起世祥说,旱灾是“慢性病”,最好的手段是预防。应对干旱,兴修水利特别是小水利是很有必要的,此外还需要打井、调水、挖渠。最重要的是摸清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和降水分布特点,按照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当前,各地在全力抓好受灾群众饮水安全这一抗旱首要任务的同时,正积极发动农民“水改旱”,种植土豆等耐旱作物、葡萄等特色水果,还鼓励农户从种植业转向养殖业,全力把因旱损失降到最低。

今年,受干旱影响,平地镇波西村村民高成小春生产损失较大。但眼下,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他正尝试将家里的2亩玉米改种为葡萄。

高成说:“就目前行情看,1亩葡萄能卖1万多元,比种玉米高出5倍左右。”

“今年,全镇预计新增葡萄种植面积5000亩。”起世祥介绍,明年雨季前,1亩葡萄生产用水为50立方米左右。就目前蓄水情况看,通过合理调控,完全能保证葡萄种植生产用水。种植烤烟也是当地“水改旱”,调整种植结构的举措之一,每亩烤烟用水量为40立方米左右。

科学用水 实现“人水和谐”

江河环抱的攀枝花旱灾频发,外人很难理解。

从总量上看,攀枝花并不缺水,每年过境水量达1102.03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但从可资利用水计算,攀枝花是严重干旱区。目前,全市自产水资源量仅为42.18亿立方米,过境水超过五分之二,不少地方十年十旱,遇旱情只能望水兴叹。

“攀枝花工程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市水务局局长马泽林介绍,攀枝花沟壑纵横,土地破碎,不太适合修建大型水库,而且修建水利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是平原地区的2—3倍。

“尽管攀枝花市做了大量努力,但目前骨干水利还没有完全形成,水利设施之间联网协调不足,节水灌溉等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马泽林坦言,由于工程性缺水,不少地区还没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大量新增土地需水利设施配套才能开发。在低山河谷地区,中型水利设施与联网成片、渠系配套缺乏规划;在中山地区,小微水利设施还没作系统性规划;在高山地区,仅考虑了人饮方面的微型水利,其它生产性、发展性水利设施非常缺乏。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十二五”规划明确:用10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攀枝花工程性缺水问题。期间,攀枝花市预计将投入50亿元进行水利建设。今年,已向上级部门申报了28个骨干抗旱水源项目和11129个小微型抗旱水源项目。

“面对旱情,有无水利工程两重天!”马泽林说。

应对干旱,“开源”固然重要,但“节流”同样迫切。

水资源短缺是我们的基本市情。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科学的用水制度的缺失,是造成干旱的又一重要原因。

仅以平地水库为例,虽说25公里的配套渠系全部实现“三面光”,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用水制度,“漫灌”普遍存在,灌溉高峰期,渠尾群众经常“无水可用”。

“目前,全镇小(二)型水库的蓄水均实行有偿使用,1亩耕地灌溉费,折合8公斤大米。”起世祥说,按照仁和区物价局批准的8—10公斤大米的标准,虽然当地按照下限执行,但由于缺乏限制措施,灌溉时,农户“用多用少”一个价,“漫灌”也就普遍存在。

“中央明确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马泽林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人水和谐”全新理念,意味着我们将更加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这也是水的呼唤——让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心田,努力实现攀枝花万物润泽、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

新闻推荐

记者王卿攀枝花市召开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

本报讯(记者王卿)11月3日,攀枝花市召开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座谈会,会议研究了相关工作措施,以确保进一步深化开展学习推广工作。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张祖芸出席会议。据了解,文建明...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本报记者晏洁文张中图眼下本是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暮秋时)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