垭口镇
从老街到新街,垭口集镇的变化昭示的是科学发展下的和谐与生机
2011年12月31日下午。省道214一侧的米易县
垭口镇
老街。在数千平方米的土地平整现场,一台大型挖掘机不断往一辆接一辆的载重货车上倒土,垭口老街改造工程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44岁的丁兆芬一直站在一个小山坡上张望着。大半年前,因身体查出病变,她住进了医院;当天,她刚刚出院。
看见自己原先位于老街的住宅已经被夷为平地,她没有丝毫的难过,反而面露微笑。“这里要修新房子,新房子是楼房。不久之后,我家就会分到一套新房。”
这只是米易县演奏“两化”互动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
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统筹城乡发展。
垭口镇
应时而动,凭借本镇工业的长足发展,在几年时间里取得了新集镇建设的突飞猛进;很多像丁兆芬一样的农户得到了实惠,获得了征地赔偿款,在集镇有了新房,家人进了工厂上班。在垭口老街的另一边,也是省道214的另一边,就是
垭口镇
这几年着力打造的新集镇。排污管网、人行道改扩建、休闲广场、房屋风貌打造、绿化美化、农贸市场改造、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一幢幢三层、四层的小楼,四周是规范整齐的街道。集镇里卫生院、银行、邮政所、电信营业厅……所有的城镇功能设施应有尽有。
“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原来我们这个地方还是一片田和荒山坡,现在完全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城镇。”垭口新集镇的居民李绍芬说。
李绍芬家在
垭口镇
垭口村新坪组,原来住在山坡上的土坯房里,不通路,上街购物、邮寄、看病要走很远。“尤其是农产品的运输,完全靠人肩挑背磨运到镇上去,恼火得很。现在好了,就住在街上,出门就是通畅的大公路,买菜、购物、邮寄、看病,啥子问题都可以在几分钟内解决。”镇长李正平说:“这些年我们镇里对园区企业的发展倾注了心血,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企业也对镇里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垭口工业的发展促成新集镇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集镇四周的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都出资赞助,每年都有100余万元的资金投入。”
“这些年,因为周围有了工厂,集镇热闹了许多,每天晚上,网吧、烧烤摊、音乐茶吧,到处都是人,生意好做了。”李绍芬告诉记者,她家三层小洋楼,一楼租给了别人做餐饮。原来的那家人生意不是特别好,自从工业园区的人来后,集镇上的流动人口多了,这家人的生意好得很;原本每年租金是1万元,2012年要涨到1.2万元。
在垭口集镇的中腹地带,有一栋区别于周围民居的大型住宅楼,正在进行内装修。
“估计春节过后就可以交付使用。”一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安宁铁钛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住宅小区,加上食堂、休闲场地、绿化带等配套设施,一共占地7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垭口集镇已成为工业园区企业的坚强后盾,生活资料保障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工业园区企业在集镇修建办公、生活小区,也为集镇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李正平说。
兴辰钒钛有限公司的副总闵超的讲述印证了李正平的说法。
他说,集镇离公司驻地约1.5公里,每天食堂职工很容易就能到集镇采买到新鲜的肉食、蔬菜、水果;每天公司有六七趟车发到集镇,主要是方便员工到镇上购买生活必需品和下班后的休闲娱乐。“最重要的一点,集镇是稳定职工队伍的重要因素,而稳定的职工队伍又是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兴辰公司共有员工800多人,其中有近600人是本地人,因为家就在集镇或集镇旁的村组,每天都可以按时上下班;而外来的200多名员工,也能够在集镇找到城市的感觉,茶坊、网吧、游戏厅、歌厅等休闲娱乐设施很齐备,所以职工队伍非常稳定。
丁兆芬的儿子就在离镇不远的一家园区企业上班。“儿子原本是在外地打工,因为我病了,所以他回到家里,一边照顾我一边到离家不远的企业打工。”
李绍芬的丈夫刘启忠也在离家约半个小时路程的园区企业上班。“这几年他的工资从最初的每月几百元到了现在的每月2000元,都快成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了。”李绍芬笑着说。
李正平介绍,目前
垭口镇
共计10691人,其中进工业园区当产业工人的有2500多人,从事机械、运输的有300人,全镇为园区直接提供劳动力服务的人占总人口的26.7%。2011年,辖区内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增强,工业经济总量壮大,截至2011年10月底,工业产值达237015万元。
随着垭口集镇的发展,多家企业纷纷在集镇建办公、生活小区。立宇公司已在垭口高速公路入口一侧批下了37.5亩地,准备修建集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小区,现正在进行拆迁。而兴辰公司也将在老街附近修建职工住宅小区,目前正在进行前期规划。
垭口老街改造工程建设上马后,整个垭口集镇0.8平方公里的面积内,目前已有3000人,“十二五”末将达到5000人;到了2020年,垭口全镇11000人中,将有8000人在集镇集中居住。
格里坪镇
从滑坡地到工业园区,发展方式的转变凸显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2011年12月30日。苦荞村老鸦箐。
在2000亩曾经的农用地上,正在生产的厂区,建设的厂房,穿梭的载重货车,施工的装载机、挖掘机……组成了一幅火热的工业建设图景。
“在苦荞村的洗煤集中区建成前,从清香坪到河门口,再到格里坪,有28家洗煤企业,这些企业与城区的居住区、商业区混杂在一起,既影响城市布局规划,又增加了污染。”
格里坪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罗兴斌说,西区是全市的煤炭资源区,多年来,西区江北江南片区洗煤企业散乱分布,规模化程度小,生产工艺落后,设施设备陈旧。从2008年开始,西区结合全市工业园区总体发展布局,立足区情,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开始实施工业退城入园的发展战略,准备在格里坪工业园区内建设洗煤集中区,地点最终被确定在苦荞村。
格里坪镇苦荞社区村民委员会主任朱涛是获知这一喜讯的第一人。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元月8日,我刚当选村主任,当时区里管工业的副区长就到我们村里来现场勘查,调研情况。在就征地拆迁建园区征求村民意见时,获得了村民的一致赞同。”
“这个地方原来都是坡地,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玉米、花生等。村民们一年干到头,除了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剩不下什么。很多村民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或者在村子周边的企业打工。”
朱涛说:“这2000亩农业用地如果不建工业园区,农民只够维持温饱,而且每逢雨季,雨水来临的时候,经常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现在土地得到了重新改造,一个崭新的洗煤集中区在曾经的荒坡地上铺陈开来。”
罗兴斌告诉记者,通过采取重组、兼并等途径,原先的28家洗煤企业如今仅为12家,大多都是设计能力30万吨以上的企业,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环保设施齐备。“洗煤集中区全面投产后,产值将达到50亿元,成为全川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煤炭投资洼地和发展高地。”
整个苦荞村洗煤集中区,在建和已经投产的入驻企业加起来共有15家,都是规模以上企业,其中年销售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有12家,用工需求量很大。“从目前的情况看,苦荞村的人就是都转成产业工人,依然满足不了入驻企业的用工需求量。”
朱涛告诉记者:“征地拆迁后,全村887人有200多人成为了城镇居民,但只有70多人进厂当了工人,而很多农户拿到补偿款后,选择了自主创业。”
在朱涛的脑子里,清晰地装着苦荞村变工业园区后的情况变化。有一个村民拿到补偿款,马上买了4辆四桥货车,每月的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从2010年征地拆迁后,整个苦荞村的大型载重货车达到了40多辆,装载机达到了10多台,挖掘机有6台。
对于未来,朱涛感觉干劲越来越足:“我们村能够再腾出1000多亩土地,再招几个大型企业入驻后,全村又有200多人要成为上班族或自主创业的城里人。对严重缺水的2组、6组进行改造,村里新的村民集中安置点将建在不缺水的椪柑果园区。届时,我们村的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真正实现‘两化\’互动发展。”
苦荞村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苦荞村民生活的改变体现的不单单是身份的差异
披肩长发,清秀的脸庞,加上白色高领毛衣、米色外套的映衬,26岁的宋国春怎么看都像是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业白领。而就在一年多前,她还是穿着粗布衣裳、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女,现在她的身份是攀枝花翰通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室文员。
从山村农家女到大企业的办公室文员,宋国春的身份转变不到两年的时间。
“说实话,我真没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2011年12月30日,在格里坪镇苦荞社区村民委员会的办公室里,宋国春激动地说。
近年来,随着攀枝花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西区着力打造格里坪工业园区。宋国春所在的苦荞村3组成为了格里坪工业园区建洗煤集中区的征地范围,她家7个人也变成了非农业人口。
旧土坯房、农用地被征用后,宋国春家得到了三大实惠。一是拿到了数目可观的赔偿款。二是在格里坪镇村民安置房小区,她家可以按政策分到21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的新房。三是经过短暂的培训,宋国春本人进了翰通焦化公司当起了办公室文员,每月工资2000多元;她的丈夫进了另一家大企业,搞建筑扩建工程,每月工资4000多元。
如今,宋国春感觉自己的生活进入了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方式。夫妻俩所在的厂都相距不远,每天早晨夫妻俩开着一年多前刚买的新车从3公里外的过渡安置房到厂里上班,下午又双双开车下班回家。
“原来是自己的地,现在是自己的厂。”这样的角色转换让宋国春有着一种兴奋莫名的不适应,“哎呦,现在的生活真的太好了。”
回想起原来的生活,宋国春对自己目前的幸福生活常有些不真实的错觉。“那时候,我和老公农忙的时候,天天下地干农活。这里的山地也就能种些水稻、玉米之类的农作物,每年农闲的时候还必须外出打工,一年累死累活干下来,也剩不下几个钱。”
宋国春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原来因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和丈夫没少吵嘴。“现在好了,每天穿得干干净净,工作也比较轻松,日子美了,一家人也和睦幸福了。”
最让宋国春开心的是即将要搬进的新家。宋国春的新家就在格里坪临街的田家湾,这里是成为城镇居民后苦荞村村民的集中安置点,一共有7层或6层的楼房9栋,目前已经封顶了。
“最迟2012年4月份就可以搬新家了。”现在宋国春一家经常商量的事情是,究竟要三套70平方米的小户型房子,还是要两套分别为120平方米和90平方米的大房子。
对自己新家的环境,宋国春非常满意:“这里的生活条件好得很,卫生院、幼儿园、文化广场离家都只有几百米,老人看病方便,一家人晚上出来散散步也有地方。最重要的是我家娃儿到了两三岁就可以直接上幼儿园,要是以前,说不定五六岁都还在黄泥巴地里滚呢。”说到这里,宋国春乐得笑出了声。
在苦荞村,与宋国春一样被改变命运的村民还有很多,27岁的朱大芳就是其中之一。她家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补偿款,同样分到了新房。拥有大专文凭的她,如今在利源粉煤灰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当管理人员;她的丈夫则在园区做起了运输生意。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朱大芳很感慨地说:“在我们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中,我们农民实实在在得了实惠!”
●记者观察
前行中更有发展动力
直面现实:
前行中更有发展动力
2011年末,省委书记刘奇葆到攀调研时,寄予攀枝花三大希望: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现“两化”互动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推进新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全程全域全面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改善民生新突破上走在全省前列。这既是期望,更是鞭策。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要走在全省前列,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攀枝花,以矿产资源立市,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成为一座新兴重工业城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工业经济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破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和交通、环境、体制等制约,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攀枝花市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10年,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9.6%,对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保障和支撑作用。
自“十一五”以来,攀枝花市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逐步完善,新开发了橄榄坪、高粱坪、一枝山等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市属钒钛产业园区和5个县(区)产业园区的工业布局。2010年,全市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7%;园区就业人数5.4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36.3%。园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产业的集聚、集约、成链、关联、配套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全市新增工业的重要载体。
攀枝花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但与省内其他市州比较,攀枝花发展速度却相对落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不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8.6亿元,约占全省的5.3%。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业独支、一企独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使得攀枝花市工业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攀枝花任重道远。
工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城市发展则是工业再寻突破的载体和依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攀枝花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坚持工业化主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说明,“两化”互动既是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一个优化布局的过程。
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是“两化”互动的结合点。攀枝花建设花城新区,到2015年建成人口超过百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面积将从61平方公里扩展到110平方公里,人口将从70万增长到100万。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攀枝花市常住人口121.41万人,城市化率达60.1%。
光鲜的数据背后,是攀枝花不可回避的现实——地处偏僻,交通不畅;城区功能不明,发展空间狭小,人口过度密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发展失衡,农民居住分散,严重制约城市发展。
“攀枝花要避免资源性城市矿竭城衰的命运,必须要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体来研究部署,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形成互动发展、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惟其如此,“建设幸福攀枝花”才不会是一句口号,“两化”互动发展才可能真正走在全省前列。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云飞在普威镇到米易县的通乡公路上,常年驰骋着一辆辆黄蓝相间的面包车。这些客运车辆将乡村里的人们载出大山,载向繁华的县城。在这段长34公里的公路上密布着90余个弯道,常年在这条道上...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