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 本报记者 晏洁 张荣裴 实习生 刘娇
3月25日清晨,一辆辆微型农用车、拖拉机、火三轮、手推车络绎不绝地进入攀西农产品交易市场,在此等候的菜贩蜂拥而上,一阵喧嚣的“砍价”声后,车里满载的新鲜蔬菜被抢购一空。
“攀枝花早春蔬菜的牌子越来越响,各地老板都来收蔬菜,根本不愁卖。这些天,我最多一天卖了400斤豇豆,每斤5元。”米易县一位姓易的菜农说:“现在很热闹,在市场里溜一圈就能数出10多个省、市的车牌照。”
攀枝花,这个被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盛赞为“这里得天独厚”的地方,一直在摸索着一条与众不同的农业发展道路:在鼓起农民“钱袋子”、丰富四川乃至全国“菜篮子”“果盘子”的同时,如今更要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闯关现代农业。
对于攀枝花来说,这既是一次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重大机遇,更是一道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不妨回顾过去,放眼未来。
“插根扁担都开花”
因势利导,特色农业在裂谷生根
“插根扁担都开花!”业内人士纷纷这样盛赞攀枝花的光热资源。
的确,作为三大农业热作区之一,攀枝花光热资源得天独厚:全年日照时间达2711小时、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境内年均气温20℃,昼夜温差达14℃。
凭借“天时”,因势利导,数十载的培育,攀枝花农业已成为四川盆地上的一朵奇葩。这里一年四季果蔬飘香,上市时间或全国最早、或全国最晚的果蔬独具特色,名扬天下。
初春时节,盐边县和爱彝族乡,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里,农民们或收菜满框,或田间小憩,满脸的喜悦感染着我们。同行的李乡长告诉我们,种植蔬菜是当地群众的致富捷径。
然而2007年以前,和爱农民是不愿意种菜的。住在大山沟里的彝乡人最希望的是用有限的土地种最多的粮食,以此保证全家“吃饱”。地里密植小麦、土豆、玉米,蔬菜则见缝插针地种在田埂和房前屋后。即使是这样,粮食还是不够吃。那时,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每年一二百元的民政救济款都是一笔价值不小的收入。为了争“救济”,村民和村民、村民和村干部甚至撕破脸皮闹过架。
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和爱乡党委、政府针对辖区海拔高、气温低、光照强,蔬菜晚熟这一优势,制定了发展秋淡蔬菜的规划。没想到规划一出来,便遭到了农民的反对。他们认为粮食可以放起来慢慢吃,蔬菜放不得,要是没人要就亏大了。更何况菜哪里没有?谁会专程到这山旮旯来买菜?乡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看到的都是摆手摇头。最终,几户农民碍于情面,答应挪一二分地试种一下。
程元兴便是其中之一。回忆过去,他说:“当时心里没底,就拿了3分地出来种。没想到,一季熬下来,卖菜的钱,能买回全家人大半年的口粮。”
种菜的效益让程元兴和爱人的心里踏实了。芹菜、莴笋、花菜……在当地遍地开花。经过不断发展,和爱乡晋升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种植的平均亩产值近2万元。
其实,在攀枝花这片热土上,让农民笑得灿烂的不仅仅只有秋淡蔬菜。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规划和配套政策的引导、规范,早春蔬菜、特色水果、畜牧水产,在攀枝花973~3000余米的海拔之间,织起了一张立体的增收网。据统计,目前全市特色农业覆盖率达70%以上。到2015年底,全市特色农业覆盖率将提高到90%以上。
“芝麻开花节节高”
科技兴农,高效农业在裂谷绽放
今年一个传奇在米易县诞生:攀莲镇青皮村农民刘天友发明的滴灌过滤器获得国家专利。
这只是攀枝花科技兴农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近年来,攀枝花市突出“实用、惠农”主题,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推广,通过“农技110”“专家大院”“田间学校”等看得见、摸得着、很管用的载体,有效增强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性,涌现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部分农民更是凭借过硬的技术,在周边地区赚取“智力费”。
米易县早春蔬菜便是一例。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北方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南方“绿色长廊”的贯通,米易县早春蔬菜的优势逐渐被削弱。同时,由于未能推广设施农业,受霜冻等气候影响,当地早春蔬菜一度错失销售黄金时节,也曾出现过“菜贱伤农”的情况。
对此,米易县出台政策对菜农发展设施农业给予补贴。其中,每亩钢架大棚的补贴已逐年提高到2000元。在惠农政策推动下,2011年,当地5.2万亩早春蔬菜中,设施栽培面积达4.7万亩。而亩产值从数千元攀升到2万元以上,更让菜农尝到了设施农业的甜头。
惠农政策引领只是攀枝花推进科技兴农的一个方面。
3月25日,一钻进米易县攀莲镇青皮村2组菜农刘永尧家的钢架蔬菜大棚,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整齐划一的支架上藤蔓缠绕、青翠欲滴的黄瓜“带刺顶花”,分外诱人。据介绍,这块1亩多大棚里,栽种了21个品种的黄瓜。米易县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市农林科学院正在此研究新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
攀枝花市农作物品种特色调整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每年都有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部门、龙头企业、经销商、农民专合组织等均参与了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
通过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新科技、新品种不断推动特色水果发展。攀枝花市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全国上市时间最早,市场平均外销价格达到了每公斤12元;早春枇杷上市时间处于全国冬春鲜果淡季,市场竞争力极强,今年初,攀枝花市枇杷销售均价达到了每公斤40元以上。2011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36.7万亩,产量17.35万吨,产值5.5亿元。
在畜牧水产中,米易县撒莲镇摩挲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实施种养结合,创建“畜-沼-菜”模式,不仅消化当地豆藤、秸秆,减少面源污染,增加有机肥,增强土壤地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有效保障生产的四季豆外形好、品质优秀,价格有保障。立新等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建成农业部标准化蛋鸡养殖示范场等标准化养殖场合小区,有力带动了全市畜牧业发展向标准化、现代化迈进。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67.9万头、羊出栏37.8万只、牛出栏4.3万头、家禽出栏610.6万只、禽蛋1.34万吨,肉类总产量7.2万吨,畜牧业产值15.49亿元。
同时,攀枝花市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制订、修订了农业地方标准153项,建立了11个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站点。目前,攀枝花共有无公害农产品38个、有机食品6个、有机转换产品5个、绿色食品7个,芒果获得了欧盟认证,“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红格脐橙”分别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国胜茶”获得国家质监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登记。
在科技之花满枝头的同时,攀枝花逐渐壮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更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个,年销售收入总额超过3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384个。农超对接、品牌直销、会展销售等营销手段,扩大了外销量。目前,攀枝花主要农产品年外销量达55万吨,早春蔬菜、芒果、枇杷、脐橙等外销率均超过80%。
“十二五”期间,攀枝花还将进一步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
“阳光山川映笑脸”
新村建设,幸福农业在山川铺展
阳春三月,行走在米易县湾丘—垭口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所见所闻颠覆了我们头脑里对农村的固有印象:耕地不再七零八落;水沟不再曲里拐弯;大棚不再风雨摇摆;房屋不再破旧凌乱……
两年多时间里,该示范片通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村庄村落新貌、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垭口镇安全村新农村建设聚居点与千亩良田浑然一体,在晚霞的映照下犹如一幅恬静幽美的油画。这里的田园风光,不知陶醉了多少摄影发烧友。
雪白的墙面,柔软的沙发,光洁的地板,考究的吊顶,平板电视,EVD影碟机……在村民易忠友家的新居做客,我们一点也没有身处农村的感觉。
“当初,家里仅有一间茅草房,后来住过土坯房、瓦房、砖房。”说起住房的变迁,易忠友感慨不已,“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农民现在也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房子。”每平方米仅700余元的价格,让易忠友“出手”为符合购房条件的父母也买了一套101平方米的房子。
听说家里来了客人,易忠友83岁的父亲易朝明、82岁的母亲王远芬特意走出隔壁的房子,向我们谈起住进新楼房的幸福,“以前,人畜混居,家里臭哄哄的;现在人畜分开,环境好多啰。”
改善农户住房条件,只是攀枝花新村建设的一个部分。
攀枝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为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攀枝花市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在全省率先免除农业税,63%行政村实现了同村公路路面硬化,93%的乡镇实现了同乡公路路面硬化,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覆盖面超过95%……
“攀枝花农民负担长期保持在收入的3%以下。”市农牧局负责人说。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瞄向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龙年新年伊始,市委书记刘成鸣多次深入农村调研,并在科学分析当前全国、全省及攀枝花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新形势、新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围绕“三个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任务,抓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下大力气破除产业发展难成片、农民居住难集中、基础设施难配套、公共服务难完善“四难”问题,努力实现“基地规模、农民收入、旅游新村建设”翻一番。
按照这一目标,攀枝花将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集约化、农村道路建设标美化、农业产业特色化、农民持续增收、新村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乡村旅游、农村公共服务城镇化等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两大硬仗,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旭耀)近日,由美国管道系统工程公司设计的攀钢钒钛综合利用工程新白马至西昌100公里铁精矿管道项目全线试车成功。据了解,该管道工程投资3.4亿元,从白马铁矿经米易县、德昌县银鹿乡、麻栗...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