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荣裴
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3000余元。到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番了一番,达到了6420元。两年时间,让盐边县渔门镇高坪村,这个大山里的彝族村寨发生了惊人变化。
“全靠我们搭上了一门‘好亲戚\’,两年的时间,已有84万帮扶资金落实到村里。”高坪村村委会主任邱中一语破的,他口中所说的“好亲戚”是市民宗委。2010年,在“挂包帮”活动中,市民宗委对口帮扶高坪村。两年来,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民有了增收产业,腰包也渐渐鼓起来。
引进新品种 荒山变金山
“现在村里每户人家都种了核桃,全村一共有5000多亩。”邱中热情地领着记者去参观村里去年嫁接好的核桃。在层层梯田中,核桃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成片的核桃望不到尽头。
“两年前,这里大部分都是荒坡,只有很少的玉米和小麦,村民们都是靠天吃饭,碰上雨水少的时候辛苦一年也不见得有收成。”望着眼前的核桃林,邱中自言自语,仿佛回忆起过去的景象。
2010年,市民宗委成为高坪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攀上了高坪村这户“穷亲戚”。该部门相关负责人多次到高坪村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高坪村要发展,就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定下思路,市民宗委邀请农技专家深入高坪村,经过对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的调查分析,决定在当地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核桃,但在项目实施之初,很多人却对这个见效慢的产业持怀疑态度。”市民宗委下派干部马灏对记者说。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民宗委组织村民代表到米易县麻陇乡核桃种植基地参观,现场观摩当地村民种植核桃情况。
麻陇乡核桃种植户的丰厚收获让高坪村的村民提起了干劲,民宗委“趁热打铁”,免费为村民运来了核桃幼苗,邀请农技专家到村里举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教村民核桃的嫁接技术和管护技巧。仅一年时间,村里的3000亩核桃基地建成了。
“有民宗委提供的核桃苗,我把种玉米的地和荒山都改种成核桃了,现在家里有70多亩核桃。”杨尔老是村里的核桃种植大户,去年,家中刚新修了房屋。“现在我还打算买一辆车,这样买东西就方便了,等几年核桃长成后生活就不愁了。”谈到以后的生活,杨尔老信心满满。
用水不再愁 车子开进门
3月26日,高坪村高坪社村民郭成开着自家的农用车行使在3公里长的社道上,车后飞扬的尘土,更像是郭成为努力奔小康扬起的“风帆”。
“快要种烤烟了,先把肥料备好。路通了,自己买了车,车子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了。”郭成告诉记者,这条3公里的道路连通了村里的3个村民小组,让村里人告别了肩背马驮的运输方式。
“这条路大家盼了好多年了,因为没有资金迟迟没有动工。”邱中介绍,在“挂包帮”活动中,市民宗委下拨了4万元资金用于社道的建设,村民积极投工投劳,仅1个月的时间,3公里长的社道便建好投用。道路修好后,不少村民自己购买了车辆。
在高坪社里,除核桃之外,烤烟也是社里的主导产业之一,但用水难题曾一度制约着烤烟的发展。“挨着社里的河沟里有水,但以前引不下来,到了种烤烟的时候,大家都发愁。”邱中介绍。
在民宗委的帮扶下,2011年,一条长4.5公里的三面光沟渠将水源与村民的烤烟地连接起来,解决了社里100多户村民,400余亩烤烟的生产用水难题。“除了高坪社,村里护林社长2.5公里的沟渠也就要完工了,下个月工程就验收了。”邱中介绍,待沟渠修好后,全村的生产用水难题基本上能得以解决。
“这是今年市民宗局刚和我们签订的2012年帮扶协议,下一步我们准备将社道道路硬化,引进药材套种在核桃地里。”拿着帮扶协议,邱中介绍。按照帮扶协议,今年,市民宗委将争取15万以上的项目资金,继续助推高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颉妍)5月7日,记者从米易县获悉,今年以来,米易县坚持创新思路,探索推动党建工作新路径,通过抓机制、抓队伍、抓阵地、抓管理、抓示范、抓宣传,多方位寻求新突破,使基层党建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