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大帝,德昭日月
有史料称,颛顼生于农历三月十八日,10岁离开故里,去了封地高阳(今河南杞县),其部落族群为高阳氏,故号高阳。15岁辅佐少昊,建立了功业,20岁承接帝位(大约在公元前2500多年),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
司马迁高度赞扬颛顼,说他“有圣德”。我们依然援引《史记·五帝本纪》之言,细说颛顼。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把司马迁写给颛顼的这一段评语,用今天的白话文讲出来,就是说:黄帝逝世,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昌意的儿子高阳承接了帝位,就是历史上的颛顼大帝。颛顼沉静稳重而有智谋,心胸豁达而明白事理,又种植又养殖又能充分利用土地以多产粮食和家畜,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制定尊卑贵贱的法则,顺应五行之气(相生相克)教化民众,诚心诚意举行祭祀鬼神的活动。所以,颛顼的国土扩大到了北边的幽陵,南边的交趾,西边的流沙,东边的蟠木。凡是动物和植物,大神和水神,只要是日月所照耀的地方,没有不归属于颛顼。
如此看来,我们把颛顼称为颛顼大帝,不仅是尊称,更是实事求是,名至实归。
若问,名垂千古的颛顼功德,系什么造就?
答曰:颛顼以水德王天下。
颛顼从小生长在若水、绳水、孙水三江交汇处,系神话传说中的水神。颛顼之子鲧,颛顼之孙禹,颛顼之重孙启,皆崇尚水德,并都以水德建立了丰功伟业。
崇尚水德,有如“上善若水”。
春秋时代的楚国人李耳,所著《老子》一书,被认为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老子·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的这一段话,是说崇尚善的人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不争的精神就是道德。崇尚善的人,其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其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其待人接物善于真诚相处,其所说的话善于遵守信用,其担当的政事善于精简处理,其所处事务善于发挥所长,其行动则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了水一样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尤。
颛顼之所以成为颛顼大帝,缘于他有水一样的德行。
关于水之德,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有言:“夫水者,大不可极,深不可测,无公无私,水之德也。”
郭璞《江赋》开篇就赞美水德说:“咨五才之并用,寔水德之灵长。”即是说,此金木水火土五才并用,实在是水所具有的品德和特性。
较为全面地对水进行歌颂,就是孔子。孔子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勾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
把上面种种说道,联系在一起讲,可用史书《竹书纪年》来总结:“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
其实,就“颛顼”这两个字来讲,也可见出其奥义。《康熙字典》援引《玉篇》对“颛顼”二字做了这样的解释:“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言能专正天之道也。”
今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的黄河故道边,有“二帝陵”,一为高阳氏颛顼陵墓,一为高辛氏帝喾陵墓。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有海内外华人和有关官员去祭祀,活动盛大、庄严、肃穆,是为盛典。
归纳一下:颛顼以水德王天下,一是缘于他有水一样的柔性,有水一样特性;二是他如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奉献自己,利于他人,这就是水之德,即是崇尚水德的颛顼建立伟业丰功的根本,也是颛顼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二位国君——颛顼大帝的根本。
颛顼故里,龙吟大地
颛顼故里米易大地,有很多以龙命名的地方,在今白马镇所属地界尤其多。
有黄龙乡(已合并于白马镇)、威龙州、回龙村、龙华村、龙潭沟,有龙肘山、龙洞河、龙吟峡、龙潭溶洞、龙潭村、龙华寺、青龙寺,还有何家坝龙脉。如此众多的龙,聚首一起,想必读者都要追问一个究竟。那么,笔者要告诉大家,颛顼故里多龙,缘于龙神崇拜,是中国龙文化在颛顼故里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曾说,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不难看出颛顼故里如此众多的龙,其实都集中在龙神崇拜的宗教文化中。宗教文化的繁荣,也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
龙,是远古人类图腾之物。图腾,就是远古部落充满神灵的标记或图徽。有了图腾,就可以使人类各种社会群体能够互相区分,不致相互混乱或抵消,这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腾,常见的有牛、熊、虎、蛇、鹿、鱼、马、羊、鹰、狮等走兽飞禽图案或图形。这些图形,大都画在各自部落的旗帜上,以显示与其他部落之区别。
黄帝统一天下,在涿鹿釜山会盟称帝,为了有别于其他部落的图腾,就以龙为图腾。作为图腾的龙,是一种最新事物,其形状是:狮头、鹿角、羊须、蛇身、鳞皮、马鬃、鹰爪,是集多种部落动物图腾于一身的庞然大物,并将其命名为龙。
于是乎,第一面龙旗在华夏大地上冉冉升起。是时,龙旗在天空飘扬,有紫霞红晖簇拥,有吉祥云朵依托,各部落联盟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国主——黄帝。
于是乎,龙图腾成为了华夏民族的精神之柱,黄帝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那一年,即黄帝统一天下之年,为公元前2698年,距今已4710年了。
学者柏杨在其所著的《中国人史纲》一书中说:“黄帝王朝建立的日期,古史学家说是公元前2698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华人很多次想用这一年作为纪年开始,像西洋诸国用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开始一样,以代替中国特有的以帝王个人为基础混乱不堪的年号制度。这主张屈服于专制政体的压力,没有成功。但它值得纪念的价值,至为显然。”
那一天,时为农历二月初二。
当轩辕黄帝举行大典仪式,升起龙旗之后,华夏民族从此讨得一个十分吉祥的口彩:二月二,龙抬头。
从龙图腾、龙崇拜,到儒、道、佛三家与龙结缘,龙文化成为了中国吉祥文化的代表。龙,不仅对人世间有主宰的“神”性,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龙神文化,帝王政权与龙文化也联系在一起。诸如:真龙天子、龙子龙孙、龙颜、龙种、龙体等等,都是神化帝王,树立帝王绝对威信的君权神授的产物。
所以,在动物崇拜中,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人神崇拜中,帝王因系龙种,也具有至高无上地位。
今天,在颛顼故里显现的龙文化,其实是包涵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辩证统一、求实向善、和合圆融的哲学思想,又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龙的身体又圆又长,符合民族的审美要求和祈福祛灾的吉祥愿望,顺理成章地成为民俗节庆和地方名称的吉祥文化符号。
今天,颛顼故里米易的人们,在对颛顼大帝崇拜敬仰之际,笔者认为应该策划几件大事,以让海内外华人云集颛顼故里,于农历二月初二,或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祖先,传承华夏文明,让天下人尽知颛顼圣德。
第一,在米易城中用红色花岗石雕塑颛顼大帝站立像,基座高和宽为2.2米,有龙盘于基座上,站于龙上的颛顼像高3.18米。基座正面撰文“颛顼大帝”,基座背面撰写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这一段文字:“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虔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落款: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撰文内容,意在昭彰颛顼功德,落款强调的是文出《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是被鲁讯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的伟大巨著,同时也表明颛顼故里人对颛顼大帝的深切景仰。
第二,在颛顼故里景区修建颛顼广场,广场入口处塑一大型天然石碑,石碑由米易特产红色花岗石制作,石高3.18米,正面以汉简书写“颛瑞故里”四个大字,背面为“某年某月米易县人民政府敬立”字样。“颛顼故里”一定要摆放在南来北往的人们之视线中,让人在不经意的瞬间都能关注到碑的存在。
第三,在颛顼故里景区塑三帝像,中为黄帝,左为昌意,右为颛顼,皆由红色花岗石制作,基座高2.2米,人像高3.18米。基座正面上书“黄帝昌意颛顼圣尊”八个大字,以镀金之色勾描;基座背面撰写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一段文字:“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落款: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基座正面文字,意在让今人知道黄帝、昌意和颛顼这个家族的真相,言之有据,而非空穴来风之谈。
第四,在白马镇塑颛顼乘白马远行雕像,马头向天,张口啸傲,马鬃飞扬,马尾拂空,四蹄如奔跑状,颛顼回头,挥手,作别故里。雕塑材料,可为白色花岗石,可为青铜,也可用钢材。塑像名称:颛顼远行,作别故里。这时的颛顼,应是少年模样,虽为少年却也深情款款,要把乡情民意刻在脸上,更要将心系天下的凌云壮志表现出来。
第五,在白马镇宁华街口,或龙潭溶洞山脚下公路边,塑“天下第一龙门”。龙门为两尊花岗石圆柱,两柱之间距离为9.54米,柱高为6.36米,柱上有神龙缠绕,柱顶龙头昂首向天欲飞,柱身有龙身、龙尾、龙爪,鳞甲与祥云互衬,龙尾与蓝天互动。一柱上书:奉黄帝诏,龙行天下;另一柱上书:颛顼圣德,昭彰日月。花岗石为红色,字为镏金色。
第六,在龙肘山下的龙吟峡近旁,修建颛顼庙,庙额名称:颛顼圣寺。
颛顼庙分前后殿,前殿塑颛顼骑龙坐像,庄重、威严、高古、朴厚,有如庄子之言,“既雕即琢,复归于朴”。后殿塑黄帝、昌意、颛顼三尊坐像,黄帝坐中,昌意在左,颛顼在右。三尊神像,可参阅远古帝王像制作。
颛顼庙前殿有壁画,壁画为大型彩色平面画,壁画内容分别是:
第一幅:釜山合符,华夏一统;
第二幅:昌意降居,颛顼出世;
第三幅;颛顼奉诏,龙行天下;
第四幅:帝丘大典,颛顼称帝。
颛顼庙修建之后,应当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活动至少有四大项。
第一项,清明节祭祖。此为民间百姓活动,在每年清明节举行。祭祀音乐名称《龙吟大地》,此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章若水之野;第二章飞跃龙门;第三章称帝天下;第四章德彰日月。音乐极富民族风和宗教色彩,由竹笛琴弦民族乐器演奏,民众百姓在音乐声中虔诚祭拜,怀想颛顼圣德,传承华夏文明。
第二项,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颛顼生日,每年这一天应举行公祭大典活动,以此纪念颛顼大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为开创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公祭大典的乐舞,祭文,以及邀请出席大典的有关领导人和宗教界、史学界,文艺界名流等等,先作统筹和企划,而后庄严施行。大典主持人,是一位既能参与政事,又知晓祭祀礼仪,且知识丰富、有才有德的人。祭祀仪式,一般有四种形式不可或缺。一是语言形式,包括口语、文字或文本,如颂词、诗文、韵白、咒语及歌词等;二是物件形式,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三是行为形式,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者等;四是声音形式,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大典最为重要的是乐舞表演,音乐和舞蹈都必须具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宗教元素。音乐应为宗教祭祀音乐,庄严、高贵、优雅、流畅。舞队应由头戴鱼冠、身穿短袖、短裤,手执长剑的女青年组成,舞者的形象就是鱼妇形象,要有“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的艺术效果。
第三项,龙舟赛、龙灯舞、舞龙表演等等,分别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举行,营造万民同乐的喜庆景象,以守护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明。
第四项,策划、编排一台大型音乐、舞蹈、交响诗专题节目,节目名称《龙吟大地》,节目内容可参考上文提及的颛顼庙壁画,即“釜山合符,华夏一统;昌意降居,颛顼出世;颛顼奉诏,龙行天下;帝丘大典,颛顼称帝”四章组成。此台节目,可以长期不定时演出,让天下人广为知晓颛顼故里,知晓米易文化。
补记:在写完此稿,即将搁笔之际,顿然想起应当补记一点内容,如下文字也与颛顼有关。
有史料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生启,鲧、禹和启都与颛顼一样,同样具有水族的特征,他们都有鱼的化身。”《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言:“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这一段文字,就是说有一种鱼,身子半边干枯,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死后苏醒过来变化而成的。风从北方吹来,泉水被风从地下吹了出来,蛇在此时变化为鱼,颛顼趁这个时候把生命寄托在鱼里,死而苏复。这就是鱼妇的由来。
《山海经》,按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已不可考,成书大约在战国时代。书中记述了古代传说中的山川、地理、部落、物产,保存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人物、故事传说,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蜀王本纪》中的蜀国先王,分别是蚕丝、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古代有学者认为,鱼凫就是鱼妇,是鱼的化身。
这些神话传说,或许在编排音乐舞蹈节目时,能够派上用场,是以记之。
(刘成东)
新闻推荐
□特约通讯员王丽梅本报记者刘浩文/图“来,瓷砖放这边,轻点儿;水泥堆到客厅角落里,离沙子稍微远一些;别踩到地上的电线和水管了,小心点儿……”7月24日,米易县城北居安花园第8栋4单元一套正在装修的房屋...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