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米易新闻 > 正文

幸福像花儿一样 攀枝花民生发展报告(上)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2-11-08 07:41   https://www.yybnet.net/

□王卿 本报记者 江潇文/图  

“笑声在风中飘荡,幸福像花儿一样……”华灯初上,市民活跃在城市各个广场、公园,歌唱幸福生活,舞出幸福旋律。

民生大于天。改善民生,既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从2006年到2012年,攀枝花市财政支出不断向民生倾斜,民生工程覆盖了涉及居民就业、助学、交通、医疗、住房等各个领域。攀枝花市对民生关注化为一个个温暖的细节,编织出一张全方位、大力度、多层次的保障网。

早在2006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发展成果,让民生项目的实施真正深入人心、温暖民心。

数据是最好的注脚:2006年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为14项,到2012年,民生工程包括10大项103小项;“十一五”期间,全市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63549万元,积极解决群众关注的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入学难等民生问题。

一笔笔“真金白银”,承载着沉甸甸的“民生分量”。民生7年,成为攀枝花记忆里最温暖的主题和最厚重的底色。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夙愿渐渐变成一幕幕真切的生活场景。

1 便民:在摸索中前行

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流淌出,做饭、洗衣、喂牲畜……对于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的傈僳族村民来说,祖祖辈辈为水而愁、因水而穷的日子终于结束。11月4日,记者一行驱车爬过蜿蜒的盘山路,来到了海拔2300米的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

刚割完猪草的李树珍,走到自家水池边,拧开水龙头洗手。“用水、喝水再也不用受罪了。”回想起那段排队等水的日子,李树珍感慨万分,“以前喝水得靠肩挑手提,走几十里山路,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备两口水缸,一缸水沉净,另一缸水饮用。”

新山傈僳族乡海拔在1100米至3300米之间,常常缺水。每到干旱季节,水沟边便聚集着排队等水的村民。

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一直是傈僳族村民的梦想。如今,梦想成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2006年以来,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国钒钛之都”崛起。

攀枝花睿智的决策者们深刻地认识到民生之重,自2006年起,民生项目正式载入史册。当年,全市实施14项具体为民办实事项目,2007年实施16项具体惠民行动。

2007年,米易县新山供水站被纳入攀枝花市人饮安全项目改造和扩建。该项目投资31.35万元,新建蓄水133.64立方米的水池,安装管道41.9米,安装消毒机和一体化净水器各一台,解决了193户821人和1196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竣工后,边远山区里的傈僳族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2007年,在实施惠民行动中,攀枝花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多元投入、用足政策、争取扶持\’的原则,积极筹措项目资金。”市政府目标督查办有关负责人说,一批便民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2 惠民:内容更贴心

2006年、2007年,新建经济适用房、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民生村小土木结构改造等项目在摸索中实施、竣工,但摆脱不了项目少、范围小、领域窄的尴尬局面。

如何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这是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思考最多的问题。

“我们要坚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和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2008年起,攀枝花市把民生工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项目有了自己的名字——“民生工程”。

11月3日8点多,西区居民王高玉匆匆赶往自己开的餐馆。2010年前,她还是西区河门口街道高家坪社区大地水泥公司的一名下岗职工。

“所有食料一定要保证新鲜。”一到餐馆,王高玉就开始检查所有食材,然后召集员工开晨会,安排当天的工作。

在苏铁中路,王高玉的“五谷丰登”中餐馆办得有声有色。记者看到,303平方米的餐馆里有3个大包间,大厅里摆放10张桌子,厨房里7人正在忙活。

“2010年下岗后,开起了这家中餐饭店。”王高玉说,在创业中遇到很多困难,经营餐馆要比以前在食堂做菜难得多。恰逢此时,攀枝花市开展的就业培训让王高玉收获许多。“我把饭店里的服务生、厨师全部带去听课。”王高玉告诉记者,现在饭店营业额每月约9万元。今年,王高玉又获得了1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用于店内装修,扩大经营。

他说:“全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才让我走上了致富之路。”

王高玉所说的优惠政策得益于2009年攀枝花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的正式启动。2009年,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推出,给广大创业者下了一场“及时雨”。

王高玉不过是全市实施民生工程以来,得到实惠的老百姓中的一个。

从2008年“八大民生工程”到2010年“十大民生工程”,民生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不断拓展。

2008年实施8大项103小项的民生工程,2009年实施8大项70小项的民生工程,2010年实施10大项85小项的民生工程。并且2010年在前两年8个大项内容基础上,攀枝花市根据攀枝花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需求,新增了“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两项,形成了2010年的“百姓安居、扶贫解困、教育助学、就业促进、道路通畅、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文化体育”十大民生工程,几乎覆盖了涉及民生的各个领域。

3 利民:把“蛋糕”做大分好

2009年,攀枝花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2010年实现56亿元,2011年实现70亿元。

201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财力投放重点转向民生,真真切切解决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

2011年,攀枝花市民生工程项目内容涉及面更广,财政投入力度更大,资金预算更加详细,全年民生工程资金预算安排达到26.3亿元,比2010年增加3.9亿元,增长17.4%。

安居问题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建市初期受计划经济和“先生产,后生活”的影响,攀枝花住房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工矿棚户区量大、困难多。

为此,攀枝花市制定了“五年计划、三年完成”目标,计划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到2011年底,通过商品房开发、集资合作建房、政府实施保障性住房等方式,投资23亿元,全面完成24749户棚户区的改造任务。

10月20日,记者来到了“河西锦苑”安置小区周从敏老人的家,这是一套70多平米的小区公寓。 

2011年前,70岁的周从敏和69岁的妻子刘楚全住在西区摩梭河社区山坡上的棚户区里。“在摩梭河居住20多年里,就想着啥时候能住上不漏雨的放心房。”

老人的愿望在攀枝花市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变为现实。2011年9月,老两口搬进了“河西锦苑”小区4号楼1单元的新房。

记者看到,厨房的墙上贴满了白色瓷砖,角落里放着一个崭新的大冰箱。“冰箱花了6500元钱,搬新家时新添置的。”周从敏与记者闲聊起来,“厨房又大又宽,合了我的心意。今年一家人终于聚在新房子里过了一个幸福年。”

“这个房子一共10万元,我们只掏了1万多元。”站在一旁的老伴刘楚全接过话茬。

搬进新居带给两位老人很多新体验。“以前到处嘈杂纷乱,现在这里安安静静;以前屋窄拥挤,现在儿子、孙女都可以住在一起,让我可以乐享天伦。”看到老头子的得意劲,刘楚全开心地说:“这里环境好,坐车、看病方便,我们都满意。”

攀枝花的棚户区改造涉及7万人、总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涉及面之广、规模之大、人数之多、速度之快都堪称全省之“最”。攀枝花在棚户区改造中创造了令人惊讶的“攀枝花速度”。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对于攀枝花而言,人民的幸福,就是市委、市政府竭心尽力追求的“民生梦想”。

民生7年,“以人为本”成为最核心的执政理念,发展的速度中体现了民生的温度,发展的内涵更加厚重。

新闻推荐

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张亚婷记者王南桢今

4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本报讯(张亚婷记者王南桢)“今年政府出钱帮我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我坐着轮椅就能自由出入,很方便。”11月7日,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裕民村村民陈永平说。今年,仁和区对40户残...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幸福像花儿一样 攀枝花民生发展报告(上))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