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兵
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四周群山环绕,像一个聚宝盆,站在当地农民的大棚蔬菜园里,就像站在一个巨型的菜篮子里。
自攀枝花支援木里建设,项脚乡改种大棚蔬菜以来,已经走过了近3个年头。3年耕耘,从起初“依葫芦画瓢”种出一亩三分地的菜园子,到如今茁壮成长的大棚蔬菜基地,成了攀枝花对口援藏木里的一道靓丽风景。
5月,记者走进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了解这里发生的变化。
“依葫芦画瓢”发展大棚蔬菜
四面大山环绕的项脚乡项脚村,是高山峡谷纵横的木里难得一见的平坦区域,这里年平均气温13℃,平均海拔2600米左右,村民世代以种水稻、玉米、小麦等为主。现代化程度不高、特色不明、技术支撑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当地村民致富。
“刚搞大棚蔬菜时,就照着攀枝花依葫芦画瓢。”见到农户郭朝明的时候,他正在大棚里采摘青椒,堆成小山的绿油油青椒已与县城商贩谈好价钱。他说的这个“葫芦”,指的是攀枝花市米易县现代特色农业模式。对口援助木里之初,攀枝花援藏干部就与项脚村干部、群众商量决定,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大棚蔬菜。而在搞大棚蔬菜之前,郭朝明和其他村民一起到米易县学习3个月。期间,他们与米易农民同吃同住,跟着老师学理念、学技术、学管理、学做生意。
2014年,攀枝花在项脚村投资10万元,鼓励农民以劳动、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指导成立了朝阳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15亩,主要包括番茄、青椒、茄子等品种。
“里面门道多着呢!”采访中,几位村民向我们聊起了攀枝花专家教给他们的种植管理技术、与商贩打交道的门道等。通过努力,去年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达到2.5万元以上,种植户收入基本翻了两番以上。
建起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过去,村子里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种了些菜,但大多没有技术,简直荒废了脚下这片好土地。尤其一遇到霜冻,就会损失惨重。”回忆过去种植蔬菜的情况,村民们至今仍有倒不完的苦水。
对口援藏伊始,援藏干部与项脚村干部群众对全村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大家很快形成了共识:要实现致富,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科学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有了体系这个‘靠山\’,收入才有保障。”郭朝明认为,大棚搭建技术、蔬菜种植技术与管理技术、同商贩打交道做生意的门道……这些环节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致富体系。
和其他种植户一样,郭朝明去年靠发展大棚蔬菜收入比过去增加了2倍,如今也成了周围群众眼里的大棚蔬菜“土专家”。
建好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我们的规划是把项脚乡建成木里县的‘菜篮子\’。”木里县项脚乡党委书记游昊说,木里县冬春蔬菜供应缺乏,全靠从外地运进来,高成本最终体现为“菜叶叶比肉还贵”。
今年,攀枝花继续投入132万元援藏资金,在当地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园,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解决木里县30%以上的蔬菜供应需求。“大棚蔬菜基地成功经验摆在这里,下一步,我们就是配合好项脚乡做好50亩设施蔬菜产业园的建设。”攀枝花市援藏干部、木里县农牧局副局长张江平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前期规划已经出炉。
项脚乡大棚蔬菜项目,只是攀枝花对口援助木里现代农业发展的众多项目之一。
对口援助木里以来,针对木里县农牧业发展特色不明、效益不高、优势发挥不足等问题,攀枝花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特长,从打造一批高标准试验示范项目入手,带动全县特色产业发展。
目前,攀枝花已完成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食用菌人工种植、高原牦牛引种改良等示范项目建设,累计落实农业产业援藏项目资金620万元;攀枝花市援藏干部先后帮助建设各类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27个,辐射带动农户550户;积极推动木里县与攀枝花市达成商务合作协议,为藏区企业与攀枝花企业经济合作牵线搭桥,帮助藏区农牧产品“走出去”……这些项目和措施,不仅增强了木里藏区自我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构筑起了木里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过去,觉得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市场水太深,不敢闯。现在,我们就怕这市场不宽、浪不高。”项脚村一位大棚蔬菜种植户自信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翼)随着高温天气的到来,游泳场所成为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为保障市民身体健康,近日,米易县卫生监督所联合县疾控中心对辖区内游泳场所开展了开馆前卫生专项监督监测检查。当天...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