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莲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增收渠道缺乏,无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为此,仁和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核桃、芒果、烤烟等一批特色产业,并挖掘整理包装彝族、傈僳族、傣族、回族等民族文化,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
特色产业之“花”
行走于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透过漫山遍野的芒果林,村民的小洋楼随处可见。“这都是芒果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啊!”村民李天翠话里透出掩不住的自豪。
组建芒果协会、建设专家大院、修建通村公路,一步步、一年年,混撒拉的芒果产业之路越走越宽。从上世纪80年代几家人零星种芒果,到2010年全村芒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产量达到350万公斤,产值2000余万;从1988年人均年收入300元提高到2010年的7460元;从上世纪80年代的茅草屋到如今普遍住上的小洋房……混撒拉20余年芒果发展史见证了仁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
在啊喇乡官房村村民余天富家门前,流水潺潺流过,屋内鲜艳亮眼的墙绘,样样俱全的家用电器,一切都透出富足和安康,正如当前余天富的生活一般。
7月23日17点,余天富带着我们来到他家的核桃林:“我们家核桃一棵收入能达到200元,现在有800棵挂果了。加上林下魔芋、烤烟等收入,生活真不错。”近年来,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扶持、专家指导、示范带动、辐射周边”的发展模式,仁和区在中、高山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破解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难题,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仁和区共争取资金1170万元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在民族地区种植核桃6.5万亩、烤烟2.5万亩、芒果4.8万亩,并巩固发展了冬桃、杨梅、杏子、草莓等区域优势产业,形成了民族地区季节差异特色水果产业带。特色产业在山区生根发芽,并逐渐结出了村民的“钱袋子”。
众手浇灌文化之“花”
24日晚,平地镇彝人街,空气中弥漫的醇香羊肉汤气息,独特的羊皮鼓舞,古老的原始点火仪式,彝族儿女激情的舞蹈、欢快的歌声,让人沉醉在节日的气氛里。当天,民族风味浓郁的火把节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上万人。
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路上,仁和区选择了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的路径。
“现在会谈经古乐的人只剩下十几个了,而且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不太愿意学这个。”谈起有着600年历史、里泼彝人独有的古老音乐——谈经古乐,迤沙拉村村支书张树舟有自豪却也有担忧。
文化传承的保护之翼正在张开——2011年6月14日,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谈经古乐被确定为攀枝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平地镇谈经古乐、重点开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等相继纳入仁和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仁和区有彝族、傈僳族、纳西族等35个少数民族,拥有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并传承民族文化?仁和区立足本地优势,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全面规划、引导、包装和宣传,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全羊汤、特色里泼饮食、清蒸牛肉、傈僳灌灌茶、夜烧烤等为主的特色饮食文化品牌,拥有白娜姑度假村、啊莫莫彝族风情苑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度假胜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走上了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其保护之路。
新闻推荐
发挥人大职能 助推经济发展 ——仁和区人大常委会助推经济发展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仁和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十一五”期间,仁和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紧贴全区发展大局,紧扣全区工作中心,坚持把支持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大事促重...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