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我下派到仁和区总发乡任乡党委副书记、立新村党支部副书记。作为一个典型的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我既有过基层工作万事开头难的彷徨茫然,也有过工作不被群众理解的辛酸无奈,还有过重点工作得到突破的欣喜若狂。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思考,我对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使自己在磨砺中奉献青春、增长才干、感受成长。
产业发展是农民致富增收的原动力
立新村是城郊村,也是农业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养殖业。漫山遍野的芒果林,郁郁葱葱的蔬菜地,成群结队的黑山羊,构成了立新村产业发展的印象图。
立新村产业发展的可喜局面,让我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农民致富增收,产业发展是关键、是核心、是命脉,必须紧紧依托全村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探索一条符合市场需求、体现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道路。通过与村干部的沟通交流,走村串户与农民交心谈心,立新村在产业发展上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在种植业上,核心是芒果和蔬菜,着力在品质和规模上下功夫,利用新农学校的平台,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力争使芒果面积扩大到10000亩,蔬菜面积扩大到1500亩;在养殖业上,核心是山羊,深入推进“芒果循环农业产学研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林下种草—养羊—羊粪果树利用”的循环模式扩大山羊养殖规模,在目前1000只左右基础上发展到2000只养殖规模;在乡村特色旅游上,打造以芒果、荔枝等特色水果为主的柠檬山庄、山乡乐园及10个农家游的生态旅游,在高速公路出口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餐饮业。
通过努力,立新村产业发展正呈现一个比较良好的态势,特别是芒果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产量和品质实现同步提升,金白花、红贵妃、海顿等特色品牌已走出攀枝花,成为攀枝花水果产业发展的亮丽缩影。
基层民主是农村和谐稳定的生命线
立新村的发展源于有一个好的致富带头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倪方云,有一个好的特色优势产业——芒果产业,更重要的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
到村工作后,我与村“两委”的同志沟通,并广泛走访村民代表征求意见建议,围绕打造全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示范村”,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民委员会工作职责等17项制度,特别通过对《立新村村规民约》的修订,初步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村民行为上的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努力,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得到群众普遍认可,在去年底今年初进行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原“两委”班子成员除一位同志因年龄原因退出候选人名单外,其余成员全部高票当选进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
群众路线是做好基层工作的不竭源泉
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群众,直接为群众服务,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驻村工作是个难得的锻炼。刚到乡上报到,乡党委便交给我一个重点工作——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让我牵头负责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规划设计、项目协调、资金保障、村民思想工作。要在短短3个月时间组织完成道路建设、沟渠治理、民居风貌打造等投资近300万元的10多个项目建设,作为一个10来年都在市级机关工作的我来说,可谓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寝食难安。建设初期,我每天奔走于农牧、规建、国土、财政等部门,做规划、立项目、找资金。通过努力,我们争取到了区上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事一议”资金,需要每户缴纳5300多元。为了发动群众支持新农村建设,我与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的同志一起,走遍了核心示范点立新一组的每家每户,与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做思想工作,最终顺利缴齐了29万“一事一议”资金,获得区上奖补资金44万元,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
在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村民盼望多年的通往芒果基地和蔬菜基地的两条3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建完成;常年威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烂水沟被高标准整治,而且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民居外墙面粉刷一新,独具特色的芒果文化图案赏心悦目;依托1300亩芒果循环农业产学研科普示范基地构架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点已初具雏形。
走群众路线,让群众参与,为群众谋利,得到群众理解,这是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我得到的最深刻体会。
(作者单位:市委办公室)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江潇文/图8月24日,家住清香坪的出租车司机老赵从玉泉广场连接线驶向了金沙滩。他说,虽然自己开了近10年的出租车,但并没有对这份职业产生厌倦情绪,反而越开越有劲。他说:“丽攀高速...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