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飞
屈指算来,从2001年初到仁和区担任区委副书记、区民工委书记,分管农业工作开始,到2008年7月担任市农牧局局长至今,李春华已经与攀枝花农业打了十年交道。
“四川省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模范个人”“攀枝花市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县乡换届工作先进个人”……十年里,一项项荣誉和奖章既证明了李春华这些年的工作业绩,更反映了他对民族地区百姓的拳拳爱心。
“我是一名少数民族工作者,为民族地区百姓谋福利、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我应尽的职责。”李春华这样说。
扎根农村 为农民排忧解难
李春华是云南大理人,生于1968年,是一名白族汉子。2001年,他被四川省委组织部下派到攀枝花市仁和区工作,任区委副书记、区民工委书记;2008年开始任市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和市民工委委员。
2008年8月30日16:40分,攀枝花发生了6.1级地震,全市受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受到了严重损毁。当时李春华刚担任市农牧局局长一个月的时间。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他冒着余震的威胁,迅速赶到震中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调查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当天晚上,李春华连夜赶制农业方面的抗震救灾计划,一晚上没合眼。第二天上午,他在全局抽调了业务能力较强的36位同志,组成工作小组赶赴仁和、米易、盐边等灾区了解农业农村灾情,对灾后动物防疫、无害化处理及圈舍消毒等工作进行指导。李春华说:“农民一年的收成都靠地里的几亩烟叶或水果。在灾害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农民减轻损失。”在那些天里,总能看到他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各个受灾地区的田间地头,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他在灾区开展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在工作中,李春华特别注重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办好事、办实事。近年来,在安排省、市两级民生工程任务时,他都要求按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求,将项目适当向民族地区倾斜。目前,除海拔过高、地质结构因素不适宜建设的地区外,户用沼气已经在各民族地区得到普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立足科技 做强做精特色农业
攀枝花产的芒果香、石榴甜、烟叶品质好……这是公认的事实。但在以前,攀枝花的这些精品农产品却只能在本地自产自销,而不为外人所知。
现在,混撒拉芒果、黄草樱桃、普威雪梨等都已成为省内甚至全国响当当的品牌,进入外地大市场。
多年来,攀枝花一直努力实践着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理念。如今,特色水果、优质蔬菜已经成为攀枝花农民增收的项目。2010年,全市17个民族乡镇国民生产总值达16.8亿元,同比增加1.5亿元;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31元,同比增加485元。
这其中李春华付出了很多心血。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十年来,李春华始终在思考、探索,如何利用好攀枝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
长期以来,攀枝花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市场”的问题较为突出,“销售难”经常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群众增收的瓶颈。任市农牧局局长后,李春华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在抓好农业生产指导工作的基础上,他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一起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营销,并通过争取市政府出台对芒果外销的奖励政策、推动“农超对接”、参加全国各大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等一系列措施,开拓了市场,打响了品牌,为全市民族地区农业增产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品质才有资本卖出好价钱。”在工作中,李春华狠抓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共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3个,各类农业专合组织320个,带动少数民族农户近3万户;全市共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个,面积达30万亩,其中芒果、茶叶、烤烟等基地大多数分布在攀枝花市少数民族地区。
今年7月,《攀枝花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奠定了基础。“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将为攀枝花市农业,特别是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李春华信心满怀地说,未来十年,攀枝花市将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区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区域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示范区的农业产值将达147亿元以上。
新闻推荐
攀枝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公民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公告 (2011年8月20日)
根据《公民旁听攀枝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暂行办法》的规定,现将公民旁听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会议时间:2011年8月30日上午8:30,会期...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