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洁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为学习的两种方式。前者,需要皓首穷经;后者更多地体现了让学到的知识为我所用。
在陈永身上,记者找到了“六经注我”的价值。
1997年,获取东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后,陈永来到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钢铁研究院,开始了连铸工艺、质量控制及热工研究生涯。
“科研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平凡,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只要用心、创新工作,价值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陈永如是诠释自己的工作。
从参加工作的那刻起,陈永十分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始终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外”。通过虚心向前辈、科技专家请教,他掌握了板坯连铸高效化技术、工业炉窖热工技术和冶金过程的数模仿真技术;广泛与同行、科研院所交流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1997年以来,他先后与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重庆钢铁设计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板坯连铸凝固末端在线测定”、“攀钢大方坯连铸轻压下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应用和英语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009年,陈永获取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习熟知识后,陈永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愈益其巧。
2004年,针对攀钢连铸大方坯表面角部纵裂和凸包缺陷,他和课题组成员全程跟踪大方坯连铸工艺、设备对铸坯表面缺陷的影响。通过系统调查、分析,确定了角部缺陷的产生机理、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关技术对策,并在生产实践中研究形成了成套的连铸大方坯表面缺陷综合治理技术,及时、有效、稳定地控制住铸坯缺陷。通过该项技术,铸坯缺陷率由原来的25%以上下降到0.1%以下,确保了攀钢大方坯连铸品种的质量稳定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攀钢大方坯连铸机引进装备技术的移植消化和创新,他建立了与攀钢品种开发相适应的大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二冷动态控制和凝固末端动态轻压下等核心工艺技术,使攀钢在国内外重轨钢连铸中,成功应用了动态轻压下技术,为攀钢成功开发且批量生产350公里/小时高速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14年的工作中,陈永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的30项科研课题和作为主研人员参加的32项课题研究,累计为攀钢创造经济效益4.6亿元。同时,50余件获奖课题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解决了连铸、热工专业领域较为突出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其中,“连铸坯轧制重轨质量研究”课题,研制开发了提高重轨钢连铸质量控制的集成工艺技术,解决了重轨钢铸坯中心偏析、疏松和缩孔较严重的技术难题,确保了攀钢重轨生产工艺由模铸向连铸的顺利转变。此外,自主开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60毫米×450毫米大方坯连铸装备、控制及工艺的集成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控制板坯网状裂纹和角部横裂纹缺陷为代表的提高低合金钢热轧板卷表面质量的成套工艺技术。
新闻推荐
□羽童蔡光明先生的“攀枝花故事火花集”系列作品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已受到不少市民的喜爱与追捧。他的作品表现性很强,画面充满激情与张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着攀枝花的文化与历史。1965年3月4...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