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童
蔡光明先生的“攀枝花故事火花集”系列作品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已受到不少市民的喜爱与追捧。他的作品表现性很强,画面充满激情与张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着攀枝花的文化与历史。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在冶金部上报的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准备情况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第一批深入攀西峡谷的马帮,他们不知这大地的伤痕到底沉默了多少年,他们更不知道,伤痕深处的江水到底流淌了多少年。今天,生长在这里的木棉树和火箭草也只会粗略地告诉你,三十多年前,从天南海北来的一拨人,将这块沉睡的峡谷唤醒,他们把天当被,把地当床,瓦盆盛着浑浊的江水、三块石头垒起煮饭的锅灶,劳动喂养了他们的筋骨,成就了他们的梦想。这群人以及他们的子孙把劳动高高地举过头顶,把光荣和梦想高高地举过头顶,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青春和生命都溶入了浑厚坚实的高炉,化成了绚丽夺目的钢花飞溅,他们用自己坚韧的脊梁,举起了西部钢铁的太阳。
创业者的业绩,与日月争光,与天地同辉!
“攀枝花故事”系列之五《艰苦创业》,我们仍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开发建设攀枝花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画家的心灵思考,并运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将其艺术本我的时代观感与人文关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三块石头架口锅,帐蓬搭在山窝窝”,这是攀枝花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画家以绵延的空间之感营造氛围,注重构图与层次,色块的堆积于叙事的演绎,使得画面构造错落有致。虽为意象的堆积,却不显杂乱,各具风情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色彩的晕染中,画家极力营造一种直入人心的对比之色,鲜明的色彩更加烘托出一种热烈的韵味,既清新又厚重。雨后,山窝窝,石头、锅、帐蓬、火红的攀枝花树、风中晾晒的衣裳组成了一组抒情的笔墨意象,这些极具时代气息的元素在他的笔下彰显着卓越的生命力,似在向我们叙述着关于一个光辉时代的印记与思念。
清幽的墨香,画面的韵律,唤醒了沉睡在我们内心世界里的最初梦想与激情,也触动了人性中最美纯的真知。梦想的苏醒,是良知的复活;真知的觉悟,是大美的前奏。美,需要营造,并懂得如何营造这种美——蔡光明释放着艺术魅力的美,将自身的艺术感悟、人生的感悟及其丰富的艺术底蕴相融合,淋漓展现在咫尺画幅上,从一个侧面为攀枝花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诠释了那如歌如泣的岁月,昭示了光辉灿烂的未来。
新闻推荐
□胡慧娟罗刚从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市技能人才榜样,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成为全国冶金建设高级技能专家和首席技师,这是他二十年如一日追求与奋斗的结晶。他是谁?他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和汗水...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