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篇 (2007——2011)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四个倾力打造”,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8·30”地震、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发展格局和发展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成就】
预计2011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在2006年基础上翻一番;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200元和7200元左右,比2006年增长88%和86%左右。
【解读】
着力推进从钢铁经济向钒钛、钢铁经济并进的战略性转变
资源综合利用实现重大突破
打造了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集中力量发展钒钛新材料产业,实现从钛原料到钛金属的关键性突破;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落户攀枝花;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钒钛资源利用产业基地规划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着力推进从单一经济向多种经济竞相发展的结构性转变
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初步形成“6+2”产业发展格局;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初见成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高标准推进,发展壮大了芒果、石榴、枇杷等优质农产品基地;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和地方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区属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1.8%和68.1%,基本形成了支柱产业多元发展、多种经济竞相发展的格局。
着力推进从生产型工矿城市向综合型宜居城市的突破性转变
城市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区面积达到6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1%,基本形成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框架;对外大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西攀、攀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了新密地大桥、炳仁线后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开展“创卫”、“创模”工作,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阳光花城”和城市新区建设。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6年的80.7%提高到2010年的89%。
着力推进民生工作从重点突破向系统推进的根本性转变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累计投入97亿元实施民生项目340多项。启动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建成和在建经济适用房近4万套、廉租住房4000多套,住房保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8·30”地震灾后重建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完成1.28万户农房重建;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5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两免一补”兑现资金2.5亿元,受益学生达225万人次;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财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制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积极参与区域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预计五年实际到位资金1200亿元以上,是前五年的4倍多。
着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和政协工作的领导。统一战线工作得到加强。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档案、人口计生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党管武装、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明显,荣获“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攀枝花精神。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到村。
着力推进党的建设
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党建工作的基础更加坚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一批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制度和人才培养、稳定、引进、激励办法,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党组织互助工程”,扎实开展“挂包帮”活动,深入推进“春风示范村”创建工作,大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
【亮点】
●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50强”,被列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命名为“中国钒钛之都”
●实现从钛原料到钛金属的关键性突破,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和钒钛钢生产基地
●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荣获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称号;被命名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累计投入97亿元实施民生项目340多项,建成和在建经济适用房近4万套、廉租住房4000多套,住房保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建成区面积达到6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1%,基本形成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框架
展望篇 (2012——2016)
主 要 目 标
地方财政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地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8000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4000元以上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前五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总量突破1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全省第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特色产业形成体系。做强工业、做精农业、做大服务业,初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县区经济和民营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成为更具影响力的中国钒钛之都和特色经济强市。
——阳光花城活力绽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和生态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创新活力充分激发。次级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基本建成省际商贸和物流中心。
——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各项事业繁荣进步,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积极推进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感不断增强。
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门户”战略定位、“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目标、“四个倾力打造”战略重点,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环境优化和城乡统筹,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加速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社会文明的幸福攀枝花。
机遇和条件
●省委明确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关系全局的战略部署,为攀枝花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明确提出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
●四川省突出南向发展,提出把攀枝花建设成为省际商贸和物流中心、次级综合交通枢纽、阳光度假旅游区、二级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培育成百万人口特大城市;
●攀枝花市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空间不断拓展、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以“两高两铁”、缅气入攀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展开。
主攻六个方面
——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新突破,尽快改变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富集、但开发总量不大、开发层次不高的局面;
——全力引入大型企业集团,努力实现优势产业发展新突破,尽快改变攀枝花市工业比例较高、但工业总量偏小的局面;
——全力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努力实现城市发展新突破,尽快改变攀枝花市城镇化率较高、但规划建设滞后的局面;
——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新突破,尽快改变攀枝花市农业条件较好、但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局面;
——全力改善发展环境、激发工作活力,努力实现思想解放新突破,尽快改变攀枝花市人员素质较高、但创新意识不强的局面;
——全力实施富民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新突破,尽快改变攀枝花市人均产值较高、但居民收入不高的局面。
树立四大理念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始终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始终坚持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基调;
●始终坚持以富民惠民为根本目的。
推进三大战略
——以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门户为战略定位,努力提升攀枝花的战略地位和区域影响;
——以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为战略目标,努力提升攀枝花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以“四个倾力打造”为战略重点,努力提升攀枝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
报告关键词提要(上)
打造中国钒钛之都
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崛起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注重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快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破解技术瓶颈;积极推进资源就地转化。注重引领产业集约发展。围绕“6+2”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钒钛、钢铁、机械制造、煤化工集群发展;促进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围绕关联产业聚集企业,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注重引导企业入园发展。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适度超前搞好园区规划。加快把钒钛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国家级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百亿工业园区。注重强化工业支撑体系,努力提高生产要素综合保障能力。
关键词 特色农业
培育壮大特色林果、绿色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五大支柱产业。注重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成一批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扎实推进省、市、县(区)三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打造一批新农村综合体。
关键词 服务业
着力打造阳光休闲旅游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全国一流的温泉度假和运动健身基地、全国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高品质城市景观带。加快推进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建设,构建“百里生态长廊”旅游观光带。鼓励发展不同档次的酒店旅馆,加快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建设高水平的中央商务区。坚持把物流业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龙头,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构建多元化融资平台。
关键词 结构调整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提升工业综合实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产品层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全方位参与各行业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开展战略合作。深入开展地企合作。加快培育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县区经济。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着力构建与中国钒钛之都相匹配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集中力量对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打造中国阳光花城
推动特大宜居城市加快形成
关键词 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
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指向,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建立与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相一致的城镇体系。推动城市建设从小组团布局向片区布局转变。优化功能布局,促进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关键词 拓展城市空间
以建设城市新区为抓手,不断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科学布局各片区功能,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创新体制机制,把新区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型城区。
关键词 塑造城市形象
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城市景观带。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攀枝花阳光花城的品位和形象。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积极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创新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方式,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强化加快发展的政治保障
——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夯实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
——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加快发展的战斗堡垒;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锻造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加快发展的人才支撑;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加快发展的纪律保障。
新闻推荐
打造四川南向门户促进区域枢纽功能加速完备关键词区域交通枢纽全力推进“两高两铁”建设,努力实现丽攀高速公路、成昆铁路新线建成通车,积级推动攀宜沿江高速公路、攀大高速公路和丽攀遵铁路建设。...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