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联合开展“圆梦行动”宣传报道。
2005年7月28日,“圆梦行动”第一篇新闻《求学北师大,我能成行吗?》见报,报道了贫困学子聂渡洛以全市文科第六名的成绩考上北师大的故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一笔笔爱心助学款如股股暖流涌来。如今,从建筑工棚走出来的聂渡洛已成为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
在《攀枝花晚报》的推动下,“圆梦行动”首次取得巨大成功。热心市民爱心如潮,在短短27天的时间里筹集捐款金额438803元,共有45名贫困大学新生获得资助。
活动的成功对主办方而言无疑是个莫大的鼓舞,每年在固定时间段、固定版面设置栏目,《攀枝花晚报》圆梦行动一直坚持至今。
从城市到农村,从矿区到偏远山区……七年来,晚报人坚持不懈奔走于攀枝花的山水之间,传递着一个个爱心故事,为贫困学子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之间搭起一座连心桥。七年来,随着“圆梦行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热心市民参与到行动中来,捐款额度逐年大幅攀升,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城市温度
“一圆爱心家”的创立者、今年72岁的刘全美老人是“圆梦行动”的忠实实践者。
2005年,得知“圆梦行动”后,这位热心老人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经常冒着烈日酷暑,四处筹集捐款。她随身携带《攀枝花晚报》,一有机会便向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宣传贫困学子的故事,动员大家捐献爱心。
七年来,“一圆爱心家”共资助39名贫困学子,累计金额35046元。
“自从参与了‘圆梦行动\’,我和每一个捐助对象都成了亲戚,逢年过节,娃娃们都会打来电话,亲热地喊着‘奶奶\’,我就觉得特别幸福!”刘奶奶开心地说。
“你们就好比是树苗,我现在资助你们大学期间的学费,就好比是给树苗浇点水。大学毕业后,希望你们能成为参天大树,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市梧圣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许礼祥曾这样勉励贫困学子。
2007年“圆梦行动”期间,许礼祥被贫困学子身处逆境、顽强学习的精神感动,决定帮助部分贫困学子圆梦大学。五年来,该公司共资助了52名贫困大学生,资助金额达125.2万元,其中长期结对帮扶43人,资助金额118.7万元;成为自“圆梦行动”开展以来,资助学生名额最多、金额最多的爱心企业。
“能帮就帮一把”这是许多捐款者的口语,并且绝大多数人捐款不留名。
“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安心学习,将来用爱回报社会,就是最大的心愿和满足。”捐款者秦先生如是说。
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所有捐款者朴素的心愿。厚厚的捐款登记表上,留下的是一份份的真情、感动和温暖,以及对贫困学子的深深祝福和希望。
有位市民捐款1000元,在工会工作人员的要求下,他在登记表的姓名栏写下“一滴水”。
聚沙成塔,汇流成海。正是无数个“一滴水”的爱心汇集成了宽广如海的大爱,在全市营造出一种“党政重教、部门支教、企业助学、全民兴学”的浓厚氛围。
2011年,“圆梦行动”累计收到捐款金额总计1562586元,共有106名贫困学生获得资助。
种子效应
一个助学活动何以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并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当前,子女上学难是困难职工家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成为社会各界和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关注、关心并合力解决的问题。
《攀枝花晚报》发起“圆梦行动”,勇于承担为“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培养人才”出力的责任,积极探索参与社会化管理,成为促进民生改善、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活动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攀枝花晚报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时,当地社区、乡镇等基层单位都积极主动安排工作人员负责联络和带路,为采访提供便利。他们纷纷表示,“圆梦行动”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大问题,也为基层组织分忧解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
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圆梦行动”已成为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重要载体和叫得响、办得好、见实效的精品工程,为促进和谐攀枝花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职工群众的好评,也在受助学生的心灵播下了互助、关爱的种子。
曾受资助的仁和区困难学生王登金、王登刚两个双胞胎兄弟,假期主动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爱心家教”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此外,众多受助学生还积极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除陋习 树新风”治理“四乱”专项行动,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贡献力量。
七年来,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下,“圆梦行动”已经成了城市爱心品牌的象征,汇聚了城市的爱心精神,让这座以花命名的城市更添魅力,愈加娇艳。
新闻推荐
附件:授权委托书兹委托代表委托人出席攀枝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大会第一次会议,对会议拟定的11项议案行使表决权。委托期限:至本次股东...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