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荟琳
30多年的时光,在一个历史学家的眼中,也许并不起眼,但对于一个长期在炉前坚守、奋斗的人来说,却十分难得。
马景强,以一个普通高炉工人的身份,为攀枝花的钢铁事业一直默默地奉献着,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精彩、传奇的故事。
攀钢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攀钢英杰、攀枝花市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在马景强的家中,各式各样的奖状塞满了他的抽屉。对于这些荣誉,马景强笑着说:“我只是干了一个炉前工、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干的。”
引领技术革命的实践家
说起“马氏操作法”,在攀钢炼铁厂炉前作业的工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87年,对马景强和他的工友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年,33岁的他提出了“双烧操作法”,为炉前工作业带来一次革命。
在长期的实际操作中,马景强发现,由于钒钛矿冶炼炉渣容易糊死渣口,使得冶炼时工人作业强度大、冶炼的效益不高。“能不能在原有的操作方法上进行改良?”经过大量的实践,马景强终于成功地攻克了这一难题,他发明的“双烧操作法”,看似简单的变革,却为炉前作业带来一次不小的进步。它的诞生,不仅减轻了炉前工人三分之一的劳动强度,而且每天可多生产铁20吨,每年为厂创造效益近700万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我们的责任,必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马景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提高自身水平,多年来,他一边坚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钻研专业技术,一边把自己所学的技能积极转化成实践,解决各种高炉问题。
正是这样,在“马氏操作法”提出不到5年的时间,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马氏二窝子”的操作方法。1992年,针对钒钛矿高炉冶炼渣铁分离困难,下渣带铁严重等情况,他利用高炉休风的机会,大胆地将下渣沙坝上移1.5米,攻克了这个难题,使厂里每年增加回收金属铁2000余吨,减少事故损失42万余元。“双泵打泥”、“低高低放渣操作法”……几十年下来,他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有40余项,为高炉冶炼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
身体力行打造“马家军”
在高炉前坚守几十年的马景强深知,高炉冶炼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仅靠一个人的努力,不会有太多的改变。身怀一身绝活的马景强开始思考,如何为高炉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高炉铁军。这就是“马家军”诞生的背景和目的。
“马师傅教我们从来都没有保留,只要为人老实、工作踏实、不怕吃苦、勤于动脑的年轻人他都愿意带。”成为“马家军”的一员,石继武十分自豪,逢人便说,师傅严于律己,但对待徒弟和同事却十分和蔼。每当在工作中、在技术比武大赛中,遇到什么技术上的难题,他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位亦师亦友的马师傅。
“哪怕是干砂坝、拣铁这种重体力活,他都会教你怎么使巧劲,不至于蛮干。”“马家军”的另一名成员王文顺一提到师傅,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要不是师傅的帮助,我可能拿不到公司炉前工比赛的第一名。”如今,“马家军”已经成为了三高炉的技术骨干,延续着马景强的精神。
虽然已经成为“马家军”的带头人,但在日常工作中,一遇事,他总是走在最前头。哪里难度最大、哪里工作最苦,哪里就能找到马景强的影子。“共产党员就是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马景强就是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与信仰。
2004年的年三十,当大家都在欢庆新春的时候,马景强却在回单位的路上。当时已经晚上8点,马景强刚散步回家,准备打开电视机看春晚,就接到了厂里的电话。“马师傅,三号高炉南渣口堵不上了。”放下电话,马景强就急忙往厂里赶。仔细查看现场后,他马上让当班工作人员将压缩空气管卸掉,看看炉内是否有蒸汽往外喷。按照他的方法,很快问题就解决了。
这样随时被叫到厂里解决问题的情况,对于马景强来说并不陌生。工作以来,他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节假日。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炉前工人,以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向人们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应有的形象。
新闻推荐
近日,由攀枝花建设工程公司代建的市三中、市经贸旅游学校、市建筑工程学校等校安工程项目经过60天的艰苦奋战,现已基本完工,部分项目如期交付校方使用。图为已完工的市三中综合楼项目。(特约通讯员廖...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