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帆
过去的四年,攀枝花交出的两份答卷引人注目:2007年至2010年,攀枝花GDP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从3万多元到突破4万元大关,达到43959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两份答卷,一份事关“民富”,一份涉及“民安”,回答的是同一个考题:幸福。
经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社会管理的难题如同硬币的两面,相生相伴。二者如何齐头并进?
攀枝花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攀枝花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管理,积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推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构建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描绘了一幅幸福画卷。
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
“太平社区为什么没有社区巴士?什么时候能够通社区巴士,让偏远的太平市民享受公交车的便利、惠民的国民待遇?”
“攀枝花去昆明的火车全在夜间,昆明和成都来攀枝花的火车有好多趟都是夜间到达,却没有公交车,坐车很不方便,全是私人的小巴车,不安全,收费还高……麻烦关注一下,解决一下夜间坐车问题!”
“以前这里空气很好,现在随着各个厂的兴建,尘土飞扬,环境越来越差,能不能把住五道河的居民迁出去呀?”
……
以上是今年1至6月,部分攀枝花市民在人民网地方领导频道,地方领导留言板给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爱明的留言。
市民的留言就是百姓的心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情民意。目前,市公交部门已根据太平片区客流变化,对44路公交班次作了调整,由原来的48班次,调整为62班次,每天增加14班次;公交64路夜班车恢复运营;市领导就五道河片区环境污染问题开展专项调研,现场办公研究治理方案……留言中提到的问题,都已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之中。
“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攀枝花市十分注重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借助新闻媒体平台和现代科技手段,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出台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第一时间在新闻媒体发布;市领导、县(区)和部门负责人定期不定期地与市民直接对话,面对面解答市民提出的问题,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事务。
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断拓宽和畅通。市长信箱、效能热线、市公众信息网市民频道……一条条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向群众敞开。通过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民意反馈等制度,在攀枝花的政府决策中,民意也有了更大的权重。
基层力量化解民间矛盾
“父亲被强制戒毒后,我失去了生活来源,在学费上遇到了很大困难。强制戒毒所的叔叔阿姨们帮助我解决了学费问题,让我得以继续安心学习。很多警察叔叔和阿姨在关心我,伴我走过这两年。感谢所有好心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会将这份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今年7月24日,市公安局河门口派出所民警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说它“特殊”,是因为写信的人,是一名戒毒人员的儿子。今年6月,河门口派出所民警抓获了吸毒人员张某,在对张某实施强制戒毒后,民警了解到吸毒人员张某的妻子已去世多年,张某有一子正在国内一所重点大学读书,张某被强制隔离戒毒,其子因无生活来源面临辍学。
为了让孩子继续读书,民警们多方努力,为孩子办理了助学贷款,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并为其捐款2000余元。同时还争取到了张某所在单位的支持,使张某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单位不解除张某的劳动合同,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让孩子读书,这不属于治安事件,本不归警察管,但河门口派出所的民警还是管了,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市公安局直属分局二滩派出所为辖区高考落榜少女联系工作,使其重拾生活的信心;枣子坪派出所民警帮助精神病患者找到亲人;炳草岗派出所开通网上预约办理户口等相关业务,方便群众周末办事……
在攀枝花市,化解民间矛盾的力量不仅有身穿制服的民警,还有不穿制服的基层力量。近年来,攀枝花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种“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出现在基层。城市被划分成多个网格,数万名居民、社区干部、党员在扮演着化解民间矛盾的角色。他们,就像各级党委政府连接基层的千里眼、顺风耳,既能深切地体察百姓疾苦,热情相助排忧解难,又能敏锐地感知社会矛盾,及时防患于未然。
今年7月,枣子坪街道某社区两位居民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激烈争执,双方几次交涉未果,矛盾一触即发。
“民情咨询顾问团”成员第一时间报告了社区干部,干部们立即赶到现场,拉开两人。在“民情咨询顾问团”成员和社区干部的斡旋下,经过两天的沟通,两位居民达成和解。
这是枣子坪街道“民情流水线”工程取得的实效。
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枣子坪街道各社区将那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有较强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名人”作为自己的智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随时掌握整体民情状况。同时,开通社区114、建立社区QQ群、民声微博等,畅通信息沟通和需求传达渠道。
急事、难事、烦心事,事事有人管;热线、热心、热面孔,真情温暖百姓;大网、小网、无形网,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老百姓需要随时能“触网”,表达心愿、建议,享受公共服务。
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
法官便民工作室和法官便民工作岗,这是调解“战场”前移后,攀枝花市许多法官的新“岗位”。
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攀枝花市在全市每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法官便民工作室和法官便民工作岗,选派法官每周至少抽出1天时间到工作室办公,指导相关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法制宣传。全市法院选派部分法官作为司法调解联络员,主动与全市相关行政机关调解室联系沟通,共同研究有关法律问题,协助行政机关调处疑难矛盾纠纷。对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积极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室联系,并劝导当事人到有关行政部门进行调解。同时,行政机关向法院选派行政调解员,对起诉到法院的行政纠纷案件,引导当事人首先通过行政协调方式解决。
人民调解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2009年8月20日,攀枝花市启动“人民调解进法院”工作,把人民调解的力量引进法院。全市两级法院及基层法庭设置了人民调解员驻法院办公室和调解室,数十名人民调解员进驻法院。正式立案前,法院会引导、劝导当事人到驻法院调解室调解纠纷,法院立案后,也可将案件委托驻法院调解室进行调解,或邀请驻法院调解室联合进行调解。驻法院调解室对符合人民调解工作范围、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民事纠纷,发挥人民调解化解某些民事纠纷的优势,就近依法进行调解。法院通过提供法律帮助、建议调解思路等方式,主动加强对驻法院人民调解员的指导,力促依法调解、力促调解成功。截至去年11月,全市驻法院人民调解员已成功调解195起案件。
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西区某小区85户业主曾因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多次联名到市委、市政府上访。经过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调解中心的细致调解,双方在20天内达成调解协议,责任方及时按调解协议内容按期、如数履行80余万元违约金,实现了案结事了。
2009年6月,全省“大调解”工作全面开展,据统计,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攀枝花市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9283件,调解成功8914件,调解成功率96%以上。全市两级行政机关共受理调解行政案件547件,调解成功506件,成功率达92.5%。2010年1至5月,群众反映的城乡建设、劳动社保、土地征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分别下降36.7%、12.4%、45.8%、35.2%。
新闻推荐
“专家型”教师的攀枝花情结 ——记攀枝花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杨绍利
□本报记者陈旭耀“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常人拥有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快乐。”这是攀枝花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杨绍利教授的座右铭。1986年,23岁的杨绍利满怀一腔热...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