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南桢
10月9日,炳草岗街道望江社区某单位单身楼里,39岁的罗建东虚弱地靠在床头。这个10多平方米的房间显得很拥挤,房间里摆放着一张大床、一个衣柜、一张三人坐沙发和一个电视柜,门边有一个小书桌,大床几乎占了房间一半的面积。
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来访,罗建东立起身,笑着迎接。他说:“都是社区的关爱给了我莫大的安慰,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罗建东今年39岁,曾是市公路建设公司的职工,有一女,妻子无业。2004年公司改制,他买断工龄,以跑摩托为生,一家人勉强度日。
2007年6月,罗建东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他说:“当时因为跑摩托一月挣不了多少钱,想着自己年轻身体还不错,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在2006年交了四千多元的医保后,2007年就没再继交。哪知6月查出患病,事后虽补交了医保费用但按规定需要6个月后才能报销。”。
在半年的等待中,罗建东一个星期要透析两次,每月要花掉4000至5000元。家里的积蓄很快就用完了,没有经济来源的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社区得知我家的情况后,及时帮我们办了低保,还为我申请了医疗救助。”罗建东说。
六个月后,罗建东可以报销了,每个月透析费用减少了三分之二,但自费部分仍然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只得借钱看病。2010年,为了治病,他卖掉了从单位上分到的唯一的一套福利房,一家人挤住在原单位的一间单身宿舍里。
“女儿今年11岁,晚上和她妈妈睡在床上,我睡沙发。”罗建东苦笑着说。
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除了每个月领到600多元的低保金外,逢年过节相关领导都会来看望慰问他们。罗建东细数自己享受到的帮扶:“生活出现困难,我们可在社区爱心超市领到基本生活必需品。今年9月底,社区还联系川惠大酒店党支部与我家结成帮扶对子,该党支部在中秋节前还为我捐款2000多元。”
他说,特别是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制度帮了他家大忙,前两年每年可报销医疗救助5000元,去年底开始,像他一样的重症病人每年最高可报销医疗救助15000元。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7年开始,攀枝花市城市医疗救助取消病种限制,取消起付线,提高了救助比例及封顶线。2008年,攀枝花市开始按家庭困难程度分类,对所有城市低保对象给予全额或部分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10年,攀枝花市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扩大了医疗救助范围,将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低保边缘困难群众纳入救助;提高了救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重病和精神病患者每人每年最高住院救助提高到了15000元。
今年1-9月,攀枝花市城乡医疗救助就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城市医疗救助累计救助像罗建东一样的城市低保对象3262人次,农村医疗救助累计救助5244人次。
新闻推荐
本报成都19日电(记者刘浩)10月19日上午,借第十二届西博会契机,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与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成都喜来登酒店举行了金沙水电站建设项目签约仪式。市委副书记赵辉,副市长柳康...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