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帆 特约通讯员 向丽华
过去,东区向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先富曾把自己比喻成“火车头”,这不是褒奖,而是无奈。“党建力量和资源无法整合,‘单兵作战\’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杨先富的无奈也是东区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流动人口和非就业人群中存在的流动党员增多;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办社会的职能逐渐被分离出来,“单位”的控制力削弱。原本有力有效的基层党建模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力不从心”和党建盲点。
东区以区域化党建破题。
该区基层党建工作随之发生三大转变:党建工作体系由垂直型向纵横交错转变,党建工作的力量由单兵作战向集团军群转变,党建工作的资源由一家所有向资源共享转变。
如今,杨先富更愿意自喻为“动车组”书记,“每个党组织、每个党员的能量都释放出来,才能带动群众合力向前。”
“全天候”党员
“全天候”党员。这是在工作8小时之外,东区驻区党员在街道、社区的新身份。
东区是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央属、市属单位和各类企业众多。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怎么把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和党员都动员起来,使他们由“局外人”变成“热心人”?
“把这一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就是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一管理党员队伍。”东区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这正是区域化党建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2006年,东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走出“开局”之棋:社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实行在职党员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
在职党员来了,社区也“不客气”,设置了文明劝导、便民服务、卫生维护、治安巡逻等诸多公益岗位,让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职业特点、工作时间“认领”各自擅长的岗位,一来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自愿服务社区的积极性,二来充实社区的人才资源库,更好为居民服务。迄今,已有3万多名生活在东区、工作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两新”组织的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岗领责。
在职党员加盟后,社区基层党建的“神经末梢”被进一步激活,广大党员得以在社区这个舞台上,更多地散发“能量”。
“我干了份兼职,只不过这兼职是下班后为小区居民免费服务,没钱赚,呵呵。”接受记者采访时,兰尖铁矿党员职工赵明杰刚刚为瓜子坪街道的一位居民修好收音机。赵明杰是电工,修理收音机,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许多在职党员把自己专业优势带进社区,让居民共享。他们免费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的医疗保健服务;认养社区绿地,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出力;为社区居民免费理发……
社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制度,使本来分散于社会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党员,在社区的层面上形成参与社区各项建设的中坚力量。8小时外,在职党员走上社区的“第二岗”,用行动擦亮“全天候”党员的“身份牌”。
“1+N”模式
8月22日,76岁的东区向阳村街道朝阳社区居民赵云鹏和“老伙计”在社区服务站里下象棋。“以前在小区楼下随便找个大石头当棋盘,刮风下雨就不能娱乐了,现在有了服务站,随时都能过来玩。”
赵云鹏的幸福得益于东区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1+N”工作模式。
向阳村街道地处大企业腹心地带,2010年末常住人口近18000余人,流动人口1300余人,这里飘扬着20多面鲜艳的党旗,20余个党组织分属不同的条线。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春杨荟琳张中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眼中,农民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老实本份安于现状,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历史的潮流中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中坚力量。细数历史,似乎每一次...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