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春夏秋冬、晨昏日暮,随意走在东区街头、广场,你总会被阵阵悦耳的音乐、铿锵的鼓声陶醉,会被随着乐曲跳着健身操、扭着大秧歌的人群所吸引。红红火火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在东区交织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近年来,东区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作为推动和谐东区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风生水起、软硬件环境同步提升、百姓成为文化舞台主角……越来越多的人正享受着东区基层文化发展带来的福祉。文化正成为凝聚人心的一股强劲力量,成为东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让文化与经济同频共振
全景闪回 10月22日一大早,金福社区居民黄大妈和几个老邻居相约到五十四步步高广场跳舞健身。广场上,打拳、练剑、散步的居民不少,其乐融融。步步高广场是东区近年来着力打造的300多个社区广场之一,广场的建成为辖区居民日常健身娱乐提供了场所,搭建起了社区文化的舞台。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东区已先后建成枣子坪、长寿路、向阳等社区休闲文化广场340多个,群众室内、室外文体活动场地面积分别达2.1万平方米和18.4万平方米,61个社区9个村均拥有自己的文化活动阵地。
统计显示,截至“十五”末,东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在“钱袋子”越来越鼓的同时,东区人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更高追求。
“一个地区发展好不好仅看GDP指标远远不够,关键还看人们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看他们是否拥有幸福感。而幸福感更多来自精神层面,来自于文化享受。”基于这一认识,东区将“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使文化建设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用5年时间形成‘文化大区\’的基本格局”写入该区“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让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由此,东区文化建设快马加鞭,不断升温。
东区先后制定出台《城市社区文化体育站(室)建设意见》、《东区农村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管理考核办法》、《东区农村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细则》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并优化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各街道(镇)充分整合各界力量兴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增添公共文化设施,为辖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注重基础设施升级换代,文化馆大楼、图书馆、演讲厅等一批功能较为齐全的文化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为东区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东区把文化体育工作纳入全区重点工作,把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体育活动场地建设等纳入全区民生工程,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点项目,将文化建设的“软指标”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任务”。
据统计,至“十一五”末,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亿元,同比增长78.7%。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全区在文化事业上的经费投入达1714万多元,各街道(镇)新建文化小广场16万平方米;健身路径137套,总计1000多件;篮球场100多个,游泳场馆7个,网球场16个,还有一大批健身房、门球场。全区61个社区9个村均建立了公共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职工之家”、“农家书屋”等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各类图书藏书丰富、报刊杂志种类齐全;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卫星接收“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公益电影“免费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健身设施、坝坝电影广受辖区群众欢迎,日渐成为基层群众劳作之余的“精神家园”。
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主角
全景闪回 今年上半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东区组织开展了“红歌大家唱”、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展、演讲征文比赛、主题文艺汇演等系列迎庆活动,各街道(镇)、社区(村)也充分发挥各类社区文艺队伍积极性,激发广大辖区居民参与热情,在全区掀起了红色热潮。据统计,活动期间,东区共开展全区性大型文艺活动12次,各街道、社区开展活动超过100场(次),辖区群众参与人数12万余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东区辖区现有居民36万余人。过去,舞蹈、唱歌之类的文化活动只受到少数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更多的居民只是“看客”。“老老少少,蹦蹦跳跳”是相当一段时期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
基层文化建设若缺乏群众参与,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成为摆在东区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建立各类社区文艺队伍,让群众成为基层文化舞台的主角,群众演戏群众看,群众生活群众演——这是东区给出的第一个解题思路。根据实际情况,东区各街道、社区纷纷组织成立腰鼓、舞蹈、合唱、服装表演等队伍,将有兴趣的社区居民吸引进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日常训练、交流演出、竞赛等活动,逐步形成规模、扩大影响,从而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在这些队伍里,你会看到,平日调解邻里关系的社区工作者,拿起大红绸摇身就变成热情的秧歌舞者;围着锅碗瓢盆打转的大妈,穿上旗袍撑着油纸伞,俨然从江南水乡里走出的温婉女子……据了解,目前,东区已成立美术协会、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等10余个文艺团体;建立秧歌、舞蹈、合唱团、军乐团、篮球等文体队伍376支,拥有社区文艺骨干10000余人。湖光社区爱乐艺术团、大渡口街道红叶艺术团、瓜子坪街道心圆艺术团、弄弄坪街道京剧票友协会、枣子坪街道枣树坡社区艺术团等已成为东区社区文化品牌,各艺术团编排、创作的文艺节目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荣获多项奖励。一些普通社区居民也在文体活动中展露才华,成为社区文化“达人”,如枣树坡社区居民唐作诗、何盛林,由他们作词、作曲的《美丽的钒钛之都》,如今正在全市多个社区中广为传唱。社区文艺队伍和社区文化“达人”如雨后春笋,在东区大街小巷生长、茁壮。
加强专业指导培训,逐步提升社区文艺队伍整体素质——这是东区发展群众文化的第二个解题思路。东区为各社区(村)配备热心群众文化、有文艺专长和组织能力的社区专(兼)职文体辅导员,每年开办2期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书法、歌舞、音乐、戏剧等文艺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如今,各社区文体辅导员已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活跃在东区各社区文化广场。
善于破解难题的东区人给出的第三个解题思路是——政府引导,举办文体节会,吸引居民参与。自2002年起,东区在全区70个社区(村)组织开展了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各社区文体队伍自编自导自演,经过层层选拔,其中的优秀节目还要到东区辖区巡演,这迅速在全区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截至2010年,社区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7届,参与人数超过30万人次。2009年,东区又举办了首届社区体育节。目前,社区艺术节和体育节已成为东区社区文化活动品牌。随着基层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东区还不断赋予群众文化新内涵、新活力。在社区艺术节中,区财政每年投入近100万元,从当初单纯的社区文艺汇演发展到今天的节徽设计大赛、家庭才艺大赛、群众歌咏比赛、社区美术书法摄影展、社区时装秀等10多项群众文化活动。在社区体育节中,设置了棋牌类、球类等传统比赛项目,增添了腰鼓、舞龙等新内容,东区的社区文体艺术节真正成为了辖区群众自己的节日,参与群众越来越多,文化味越来越浓,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百姓成了舞台主角,文化成了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快乐和幸福在政府与百姓携手共铸的文化网络中传递。
让文化精品点亮百姓生活
全景闪回 今年5月20日晚,《激情跨越·魅力东区》大型演唱会在攀枝花体育场华丽开唱。强大的明星阵容、炫美的舞台布置、高水平的灯光音效,点燃了现场2万名观众的热情,为攀枝花市民献上了一台夏日文化饕餮盛宴。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东区注重培育和引进精品文化,不断引领社区文化向高层次发展。2006年至今,东区已累计承办全市大型文艺晚会、汇演25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
愉悦之效,教化之功,文化具有双重特性。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既要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还要提升公民综合素养。两者兼顾,打造文化精品,举足轻重。
2007年,东区围绕“突出地方文化内涵,展现群众精神风貌”主旨,投入120万元,组织辖区文艺工作者历时一年,创作了一台反映东区建设成就、彰显东区文化本土特色的文艺精品《花雨金沙》。整台节目由《浩瀚阳光》、《花雨缤纷》、《山水情韵》、《花雨金沙》4章13个节目组成,演员阵容400多人,大都来自社区文艺骨干,艺术地展现了攀枝花都市风情和多元共融的文化个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成为了东区一张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名片。如今,《花雨金沙》中的经典节目已进入社区,成为基层文艺演出的点睛之笔。
立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东区积极培育引进高雅文化,提高艺术档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自2007年以来,东区先后组织举办“盛世中国·锦绣东区”中外名曲经典音乐会、《激情跨越·魅力东区》演唱会、《七夕相亲会》大型文艺演出、《迎新春大拜年》等高水平文化活动20余场,让辖区群众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和文化名人的风采。
创新是文化共享的源头。东区不断创新思路,突出发展“一街一品”的特色基层群众文化。在全区10个街道(镇)中,大力推进各种特色文化项目,每个街道都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在全区形成“一街一品”的群众文化工作格局。目前,由东区文体广电局挖掘打造的银江镇《阿署达彝族打跳舞》已成功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的种子不在别处,就在群众手里。文化工作的重心不仅仅是“下移”,而是要扎根,从基层生长,在群众中生长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文化生命力。在精品打造中,基层群众更是主角。东区文化馆馆长曾章秋创作的歌曲《阿署达——美丽的地方》、《钢铁铸成的攀枝花》分别荣获2009年首届村歌大赛“十佳作曲奖”、中国首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作曲金奖。川惠公司职工李云峰创作的歌词《爱是一样的,梦是一样的》、《鼓舞欢呼》在北京2008年奥运歌曲征集活动中荣获优秀歌词奖,湖光社区居民赵珐来用《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乐曲谱写的“八荣八耻”公民道德歌在全市广为传唱,成为东区群众精品文化的最好注脚。
一花独放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东区多路出击,迎来了基层文化蓬勃发展的春天。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建设的春风,东区人必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拓的思路,更加开放的胸襟,演好“经济与文化”同发展这台民生大戏,让辖区群众享受更多的实惠、成就更好的梦想、感受更真的幸福!
(东区区委宣传部 东区文体广电局 /供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荟琳如果你看过电视剧版的《风声》,你一定记得李宁玉用窗户向躲在对面楼的老潘传递情报的一幕。如今这样的情节,就真真切切发生在攀枝花市密地街道佳运社区内。“咯吱……”,9月9日6时3...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