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帆)2月21日,市委书记刘成鸣对民政、就业和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明确了攀枝花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市领导赵辉、杨自力、王海波、柳康健参加调研。
昨天,刘成鸣一行先后前往中国十九冶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东区弄弄坪街道高峰社区、仁和区前进镇敬老院、市救助管理站、市儿童福利院、市社会福利院、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市人才服务中心、炳三区廉租房及人才公寓工程施工现场,察看创业就业、社区服务、“五保”供养、慈善事业发展等情况,分析面临的压力和困难,研究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大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等工作。
听取有关汇报后,刘成鸣指出,攀枝花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有效,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市民生活仍然较为困难、各种救助制度互联整合不够、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群众期望差距较大等不足。
刘成鸣要求,要围绕建设幸福攀枝花,继续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现贫有所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有所业、怨有所诉、灾有所援的“八有”目标,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刘成鸣强调,在具体工作中,要以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为出发点,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公共服务也要不断升级,以满足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普遍性需求和差异化需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紧跟公共服务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趋势,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快发展为主基调,以改善和优化环境为抓手,以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工作为载体,以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为目标,切实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促进就业服务市场化。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景气调查体系,准确掌握攀枝花在加快“两化”互动的进程中,各个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情况;统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招工、培训、就业、保险“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立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的相应工作体系,实施创业推动计划,激励企业开展创业活动,培育更多的新生代企业和企业家。
以统筹城乡为抓手,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化。实现“两化”互动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社会保障工作必须再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要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覆盖城乡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抓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等工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基础。
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推动各项救助工作常态化。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开通统一的救助热线等方式,统筹开展救助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建立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基金,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捐赠,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温暖氛围。
以阳光等旅游优势资源为依托,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充分挖掘“银发产业”的巨大潜力,发挥攀枝花冬日阳光对老年人的独特吸引力,制定“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统一规划、多元投资”的养老产业政策,争创全国社会化养老示范品牌。
以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推进百姓安居工程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方筹资、共同建设”的原则,根据攀枝花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保障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时,动态消除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推动百姓安居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强化责任落实为手段,确保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制度化。按年度分解落实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意见反馈制度,让群众来评判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建立动态管理制度,保证真正有困难的群众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让不符合条件或已摆脱困境的人退出保障范围;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引导企业参与、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等方式,增加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投入。
新闻推荐
本报讯(冯淑芝记者董彦)2月21日,记者获悉,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全市20家市级行政执法部门的500余名执法人员基本信息供群众监督。这是攀枝花市首次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人员信息。据了解...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