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记者走进西区玉泉街道巴关河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复古的灰色墙砖,红白相间的屋瓦,院内的房间分别设有棋牌室、健身康复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聊天室、就餐室等。
随着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推广,组建老年照料中心成为攀枝花街道社区强化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老年照料中心在运转过程中尽可能为老人们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也为社会化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累了经验。
细微服务面面俱到
在玉泉街道巴关河社区的院坝里,两位老人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棋牌室里,四位老人正在打麻将。
“儿女平时工作很忙,自己一个人不好煮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来这里一日三餐都不愁,而且娱乐设施齐全,还能与街坊邻居聊聊天,我打算在这里全托。”今年86岁的蒲桂芳老人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很满意。
靠外侧一排平房设有三间午休室。每个房间有10平方米,三个床位;里面配有空调、电视机,淡蓝色的床单、雪白的被子;为防止老人摔倒,室外装有扶栏,卫生间里专门铺设了防滑脚垫;每个休息室里还安装了呼叫器。
午休室旁一间约20平方米的厨房里,专门聘请的厨师唐安芝正在炒菜。她说:“中午吃一餐7元,一荤两素一汤。我一般都是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后再做。”
巴关河社区有常住居民3097户8856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1300多人,占辖区总人口14.9%,其中空巢老人有670多人。
“我们社区的老人大都属于改制企业和攀煤矿区的退休职工,退休工资低,家庭负担重,生活条件较差。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幸福生活\’,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区书记孙丽洁说,2009年底,巴关河社区还是一个只有50多平方米的破旧平房,曾被称为全市办公条件最差的社区。
2010年以来,在西区民政局、玉泉街道的协调支持下,依托社区办公用房改造工程,巴关河社区建起了这个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该中心设有棋牌室、阅览室、康复健身室、多功能活动室、聊天室、调解室、棋牌室、咨询室、老年浴室等老龄服务功能室。
养老新模式获认可
2011年11月,西区玉泉街道巴关河社区通过了省级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社区验收。从那时起,社区老人有了一个居家养老好去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去年11月,该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开始运行,老人们白天可以在中心学习休闲娱乐,晚上回家。社区配备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为他们服务,相当于老年人的“日托所”。
唐开文老人患有骨髓炎,走路需要柱拐杖。她说:“我家离照料中心不远,我喜欢来这里玩,中午有时回家吃,有时不想做饭就在这里吃,很方便。”
“每餐饭荤素搭配,一餐饭才7元钱,不错。”73岁的瞿酬德老人一般在这里就餐后,就与同伴开始打牌娱乐。
时常到日间照料中心下棋、打牌的宋永清老人也说,像他们这样的老年人非常需要关怀,儿女们平时忙工作,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社区成立的老年人照料中心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
“如果进养老院,人生地不熟。在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天天可以和相处了几十年的街坊邻居在一起,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又不给儿女添负担,太好了。”60岁的罗宗云老人感慨道。
在去年冬至节,社区组织老人在中心一起包饺子,腊八节时又组织大家煮腊八粥,老年照料中心其乐融融。
“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采取无偿、低偿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为社区内‘三无\’老人、低保困难老人免费提供就餐、看护、休息、精神慰藉、法律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为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低偿服务。老年人通过月卡可以看电视、阅读、棋牌、饮水、唱卡拉OK、聊天、麻将、跳舞、康复健身、沐浴、上网。目前,已有30多人办理了月卡。”社区工作人员谢征说。
孙丽洁表示,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是社区探索居家养老的一种新模式。社区将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进行有效互补,既把社区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成困难老人的帮扶之家,又增强了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造血”功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颉妍)2月13日,记者从攀枝花电业局获悉:2012年,四川省电力公司将投资16.3亿元,用于攀枝花电网建设。今年将建成投运500千伏攀枝花Ⅱ站和米易站,建成110千伏西区工业园区变电站;新开工建设220...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