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花卉基地带来多赢效应,村民有了工资收入,观光旅游业有了底气——
3月18日,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花卉基地5000平方米的1号温室内花团锦簇,上万盆红掌、竹芋等高档盆花长势喜人。5名工人穿梭在花丛中,动作娴熟地给花卉修枝、喷水。
庄上村花卉基地是攀枝花市首个高档花卉园艺产业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规划建设总面积8万平方米的自动化环控温室大棚,利用攀枝花独特的光热资源,规模化生产红掌、竹芋、蝴蝶兰等高档盆栽花卉。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温室大棚1.5万平方米。“花卉基地不仅可以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还能改变西区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单一局面,带动观光旅游业发展,可以说实现了多赢效应。”西区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熊锦成说。
□本报记者 张通 文/图
一份工作,两份收入
花卉基地建设之初,庄上村的村民并不理解。“把土地流转给花卉公司,会不会吃亏?”村民们疑虑重重。
2012年4月,庄上村启动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西区各级干部到各家各户宣讲土地流转政策、新村规划方案,帮村民算账,开“夜间院坝会”、“板凳会”就有10多次,最终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村民雷泽平把家里的3亩土地租给了花卉基地,每亩土地每年租金1300元,每3年租金还要上涨10%。“土地流转后,不仅可以收租金,我们还能在花卉基地打工。”雷泽平说,他和妻子都在花卉基地上班,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近4000元,公司还给他们交了“五险”。
雷泽平告诉记者,以前他和妻子干的都是粗活儿,现在经过培训,掌握了花卉种植技术。“育苗、移花、分床,每个步骤都要按规范操作,不然影响花的品质。”雷泽平说。
像雷泽平一样,庄上村120余户农民把260亩土地流转给了花卉公司,在花卉基地务工的村民目前有20多人。
工业区发展观光旅游
花卉基地建设不仅给村民带来效益,也为当地发展观光旅游增添了底气。
2004年,李明贵担任庄上村村主任,一心想带村民致富的他,跑破了鞋、说破了嘴,也没有客商看中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庄上村。直到花卉基地落户,该村才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2年,庄上村被确定为攀枝花市新建的16个旅游新村之一。在新村建设的同时,庄上村发展什么样的特色产业?西区针对攀枝花市花卉产业发展滞后现状,将目光锁定在高档盆栽花卉上,与西昌一家花卉公司一道建设辐射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的西南地区大型花卉生产基地。
依托花卉基地,利用在建的观音岩水电站和规划中的金沙电站形成的水面,李明贵对庄上村发展旅游业很有信心。“一家乡村酒店正在建设,设有300个床位;集中居住区可提供200个床位,庄上村将形成500个床位的接待能力。”李明贵说,旅游新村将改变人们对西区的印象。“经济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长期制约着西区加快发展。花卉基地对西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城市转型具有积极意义。”熊锦成说,目前该区计划在花卉基地和旅游新村建设基础上,结合观音岩水电站、梅子箐水库改扩建等项目,打造沿江休闲带,以及金沙江的“清明上河图”等旅游项目。
新闻推荐
辣木叶被卫计委批准为新资源食品,攀枝花辣木产业迎来机遇——□本报记者张通近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了一批新资源食品,辣木叶位居其中。攀枝花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种辣木,目前种植面...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