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德银 本报记者 秦勇 文/图
9月27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布德镇布德村村民王立强家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芒果丰收宴”正在举行,全村20多名芒果种植“土专家”齐聚一堂,庆贺芒果丰收。仁和区委组织部的领导及区委党校新农学校的校长也参加了这个丰收宴。
王立强家有100亩芒果林,以前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今年终于赚钱了,这得益于仁和区委党校新农学校校长赵家华手把手教他技术。“14万元芒果收入里,也有他的汗水呢。”王立强笑得合不拢嘴。
“碗口粗的芒果树,以前一棵只挂两三个果,皮上还裂了口,去年还寻思着是不是该把100亩芒果树全砍了呢。”王立强的妻子在一旁插话道。
村民张荣富也有同样的想法,“幸好没有砍树子哦,否则,今年我也挣不到6万元的芒果钱。”
种了10年芒果,王立强硬是没赚到钱,他也在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今年初,仁和区委党校新农学校在布德村开设的“芒果技术培训班”,并把专家请到家帮助“把脉”。在怎样施肥、修枝、怎样套袋、摘果等方面,专家手把手地教,他一点一滴地学,终于修成“正果”。“原来,以前缺的就是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王立强说,差点被砍掉的芒果树现在成了他的“摇钱树”。
布德镇有芒果1.8万亩,但是往年收入很差,芒果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仅有1户。今年初,该镇为培养一批芒果种植技术的“土专家”,专门请来区委党校新农学校的芒果种植专家,在布德村办了一个培训学校。今年,老师课堂授课20次,实地指导、帮助果农100余次,解决问题60多个。
正是有了专家的帮助,今年该镇芒果收入350万元。“技术就是收入!在施肥方面,我还掌握不到火候。赵老师,下午到我芒果地里帮我把把脉,行不行?”村民唐顺华恳请赵家华帮忙。
“赵老师,我明年想改种,种植20亩晚熟凯特芒果,我们这里气候和土壤适合不?”村民李富波急切地向赵家华问询。“学技术要理论联系实际,急不得,要吃得苦,找得准问题,还要用科学的技术来解决。”赵家华说,今年通过努力,在该镇培养了20多名“土专家”,但是数量少,质量还不高,“土专家”在技术掌握上,还有进步的空间。如果大家齐努力,明年全镇芒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将有50户。
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王立强的院子里一直热闹着,大家兴奋地谈技术、谈销售、谈未来打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通)10月12日,在攀枝花市质量发展大会上,该市表彰了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的43家企业及组织,奖金总额达705万元,其中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