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城市过度“跨脊发展”——
本报讯(记者 秦勇)11月21日,攀枝花市召开中心城区山体保护与利用规划汇报会。由攀枝花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廖炳英设计的《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与利用规划》亮相,方案将让未来攀枝花山体“绿起来”、“美起来”、“活起来”,满足市民对“绿色空间”的迫切需求。
攀枝花依山傍水而建,城市的发展始终与山体联系紧密,城市形态从“以线串珠”发展到“带型城市”再到“带型+绿心环状城市”。“城市与环境的冲突逐渐显现。”廖炳英表示,为防止城市过度“跨脊发展”,山体保护规划的目的就是“山”“城”和谐。
根据山体景观特征分析,廖炳英将攀枝花市山体景观资源分为五种类型:环城四周构成城市大背景的连绵山体;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绿心和重要的生态廊道;包括桥头、高速路口、金沙江两岸在内的背景山体;风景资源丰富或可进行森林工业打造的山体;其他山体。
根据保护区范围山体的现状形态格局,规划将攀枝花山体景观保护系统结构定位为:一心、两环、三带、多廊、多点。
一心即确定的城市“绿心”,以机场路为核心的巨大山体,这是城市生态循环的绿肺,构成城市最大最集中的主导性生态功能绿地;两环以炳草岗、阿署达片区以及攀密片区为背景山体,这是俯瞰城市景观的最主要地带;三带在市区外围视野区范围内,沿城市两侧连绵展开的外围山体,是整个城市最外围的天然屏障和外围重要的生态防护林带;多廊以部分外围山体的沟谷或山脊延绵进建成区,对城市各个组团形成天然隔离;多点即与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在视线上相呼应的若干山体或山体的主要景观面,形成城市重要的景观节点,标志和地标。
规划明确了山体保护范围在中心城区地形测量范围以内,共1131平方公里。在理念上突出建设山体园林城市、生态型宜居城市,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在保护山体基础上,拓展城市公共绿地和游憩功能系统,营造可亲近的城市山林空间。
规划还提出,山体修复应以绿化为主、主要景观界面的一般保护区和缓冲区可适当结合美化;道路两侧山体修复,必须需要保持水土,不宜进行人工大面积造林恢复植被,应以自然恢复灌丛及草本植被为宜。在立地条件恶劣,土层薄的地段,辅之以水平梯田、水平阶等工程措施进行植被恢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通)11月20日至21日,攀枝花市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二滩库区网箱养殖转型升级问题,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取缔库区养鱼网箱,同时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实施大库生态养殖。近年,二滩库区网箱养殖发...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