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飞 文/图
见习记者 周琴
出生时,父亲为她取名“小宽”,本意是希望她一生衣食无忧,生活宽裕。然而她十六岁就远离父母到云南谋生,在工地上搬过砖、砌过墙,后来辗转流离来到攀枝花,干过宣传队员,最终当了几十年的老师。好在艰苦或幸福的年月里,都有画画陪伴着她。回忆起这波折的几十年,67岁的王小宽却笑着说:“吃得苦,受得累,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庆幸我能一直画画,画出心中的所想。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还能站在讲台上教学生画画,就是享福。”
被逼出来的“女汉子”
走进王小宽的家,60多平米的两室一厅,虽小,却不混乱,还颇为雅致。墙上挂满了书法和国画,家具除了客厅里的一组沙发,最多的就是各种作画的工作台。眼前的王小宽衣着素雅,精神矍铄,说话轻声细语,一笑起来眼睛弯弯的,让人看不出她已经有67岁了。更让人难以想象,这位看起来文人气息颇浓的老太太,竟会用“女汉子”这个词来评价自己。而了解她的经历后,就会明白,这个词确实很适合她。
王小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重庆度过的。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幼年时期,她就对画画情有独钟,常常偷偷躲起来画画。每周末,当时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的二哥回家时,她便临摹哥哥的画。到了五岁上学时,王小宽的美术功底已经让老师连连称赞了。
1963年10月,云南个旧一个公司到重庆招工。受电影《五朵金花》的影响,刚满16岁的王小宽积极报名,并以美术特长被特招进公司,跟随大军到了云南个旧。在云南时,王小宽第一次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离家前,她是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小姐。而到了个旧,她却要像男人一样在工地上推车、拉土。用她的话说,那个时期的苦是“没法用语言形容的”,“吃过了那个苦,后来再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觉得苦了”。然而,就是在那样艰难的时期,王小宽还是坚持画画。没有地方,就每天晚上趴在宿舍的蚊帐里画。在云南,王小宽完成了人生角色的一个转变,结婚生子。
1969年,王小宽与爱人一起来到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最开始她是做宣传队员。1974年,在南京工作的二哥王小勤人生遇到了难题。由于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都没法抽身,于是王小宽牙一咬,一个人跑去南京,帮哥哥跑动,解决问题。在南京繁忙的三个月里,用王小宽的话说是“人生最充实的三个月”。那段时间,哥哥帮她借到了大师韩美林的画作,她就白天在外奔波,晚上回到住处后如饥似渴地临摹画作,常常一画就是半夜。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王小宽十指生了冻疮,还是坚持着。
1975年,由于画画方面的特长,王小宽被安排在当时的攀钢轨梁子弟学校做美术教师。从此,她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自己学画,教学生画画。由于初中毕业就工作了,没有文凭,这成了好强的王小宽的一个心病。她下决心,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比有文凭的人还要好。于是,她更加“虐待”自己,要求自己必须不停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必须将学生的美术水平提上来。一次上课时,她的脚不小心骨折了,但她不当回事,还是继续上了三天课。疼痛难忍时,就自己用手捏,结果捏成了粉碎性骨折才不得不入院治疗。不久,全市各个学校都知道,轨梁子弟校有个教得特别好的美术老师,叫王小宽。
正是这样对自己严苛的态度,让王小宽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少年宫里,都是深受欢迎的老师。
刀子嘴豆腐心的善良阿婆
2002年,王小宽正式从市二十五中小退休。退休后,除了在少年宫代课,她还兼职做了“小草学堂”的美术老师。
熟悉王小宽的人都知道,她说话特别“直”。有学生家长打电话给她,她会直接对对方说“我现在很忙,你不要打过来了”,而不是假意寒暄。可放下电话,她却会悉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并详细标注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她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凭的绝对是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
去年3月,王小宽偶然接触到了“小草学堂”的江罗四,于是开始和江罗四一起,教那些有绘画梦想的普通人群画画。这种教是纯免费的,而且还要自己搭钱。由于学员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王小宽和其他老师一个学期大约要交500元的费用,用来帮学生买纸和墨。虽然笑着抱怨“又搭工夫又贴钱”,但准备教案时,王小宽却是格外尽心。由于学员水平参差不齐,为照顾到每个人的水平,王小宽经常要用两周的时间来准备两小时的教案。
“小草学堂”聚餐时,有些学员家里经济不太好,交不起费用,卖水果的就拿一些水果,在面包店工作的就拿些面包过来,每当这时,王小宽这个“刀子嘴”的老太太就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而每当看到他们为感恩而加倍努力学习画画时,王小宽就觉得特别欣慰。
现在,“小草学堂”已成了王小宽挥不去的一个牵绊。在这里,她也实现了自我,“我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我所希望的,就是在离开之前,把我这一生所学的东西教给其他人,让他们能少走弯路,走得更顺一点。”王小宽说。由于长期卧案工作,王小宽颈椎很糟糕,有时疼得厉害,难以上课。当记者问她“明年还打算在‘小草学堂\’教下去吗”的时候,这位倔强的老太太又抛出了一个典型的“王小宽”式回答:“不教能行吗?只有教下去了!”
新闻推荐
十年圆梦 感恩有你 《攀枝花晚报》今起推出2014圆梦行动特别报道
本报讯(记者唐娟见习记者杨琳)由市总工会和《攀枝花晚报》共同发起的2014圆梦行动已全面启动。今日起,《攀枝花晚报》正式推出“2014圆梦行动特别报道”,连续刊登贫困学生面对困境自强不息的励志...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