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凡 本报记者 刘蔼岚
当了18年兵,修了17年铁路。踏遍了祖国的山水,还是攀枝花最让我留恋。”7月1日,朱仲高用轻缓的语气深情地讲述。
今年,成昆线已运行44年,曾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7659部队战士朱仲高已从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成为了老人。虽然上了年纪,白发苍苍的朱仲高依然保留着铁道兵战士的铮铮铁骨,话语坚定、笑声爽朗。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这条趟平原、钻山洞、过河流、洞复洞、桥又桥、洞桥连,全长1100公里的铁路,建设初期曾被外国人断言为“将成为一堆废铁”。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毅力和骨气。这背后,是数十万铁道兵战士的流血流汗,是十几年青春的无悔奉献。
如今,成昆线仍然肩负着百万攀枝花人出行的重任,见证着攀枝花人的喜怒哀乐,任岁月流逝,建设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将永远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
朱仲高是贵州安顺人,19岁参军成为一名步兵,一年后转为铁道兵,从此开始了十多年艰苦辉煌的筑路生涯,由他参与建设的铁路纵横祖国东西南北。
1958年7月,新中国同时开建两条“大动脉”:一条是青藏铁路,另一条就是成昆铁路。成昆铁路因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被许多外国专家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桥梁、隧道密布的攀枝花段更是难上加难。
1968年,朱仲高和战友们踏上了攀枝花这片热土,投入到成昆铁路攀枝花段的建设。
“当时正是建设高潮期,整条线路的施工人员超过35万。”朱仲高说,攀枝花是成昆铁路上最重要的一个节点,那时攀枝花一片荒凉,“抬头望高山,低头见河滩”。最艰巨的是在地质复杂的崇山峻岭中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许多地方大型机械开不进去,为了争时间、抢进度,战士们不等待、不依赖,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打通了一个个隧道。
回忆当年住席棚子、牛毛毡房,夏天热、冬天冷的日子,朱仲高说,虽然艰苦,但也伴随着甜蜜。1969年,他在攀枝花收获了爱情,在部队指导员的主持下举行了简单却幸福的婚礼。1970年成昆线顺利通车。1976年朱仲高和战友们重回攀枝花,将成昆线上一根根木枕换成水泥枕,这一年朱仲高和战友们在金江火车站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正是这经年累月的点滴积累,沉淀了走遍南北修筑铁路的铁道兵战士对攀枝花的深情厚爱。转业回贵州11年,退休后的朱仲高毅然带着家人回到了攀枝花这片眷恋的土地,安享晚年生活。
“最欣慰的是,攀枝花今非昔比,高楼林立,鲜花满城,和初到时只有一条毛公路的情况相比,变化简直翻天覆地。”朱仲高告诉记者,看着现在的攀枝花,以往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值了,等到2020年成昆铁路复线贯通,一定要坐上首班列车感受一下。
新闻推荐
抢抓机遇 借势借力 推动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张剡在京开展对接工作
本报北京电(李少昆报道)7月14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剡在北京拜访了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并就攀枝花市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工作进行汇报。近年来,攀枝花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