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蔼岚 特约通讯员 赵勇
在大渡口街道华山社区原市机械公司家属区的小广场旁边,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每晚准时亮灯,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问题;在南山街道山景苑,街道干部协调解决了烧烤摊油烟、噪音扰民问题;东区政务中心把办公桌搬进瓜子坪街道阳光馨苑,接待127名群众,受理老年证办理事项48件,医保问题66件,社保问题59件……
这些是近日发生在东区、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一件件小事。
7月4日,市委书记刘成鸣的署名文章《为什么联系服务群众停在“最后一公里”?——对处理西区村民周树林诉求一事的思考》见报后,在东区各级各部门引发热议。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着力解决政策“走在路上”、服务“停在嘴上”、实惠没有“落在身上”的“末梢堵塞”问题,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打通“最后一公里”,东区党员干部在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关键是要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当前,要加快实施一批为民、利民、富民的好项目;大力实施‘补短板\’工程,让困难群众同步小康;以建设‘宜居社区\’为目标,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东区区委书记刘先伟说。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东区着力推进引水入户、农技培训、放心肉、“亮灯”工程、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小区道路畅通、老旧小区雨污管网整治、文化广场建设、市容秩序“三化”等“九大工程”,解决灯不亮、路不平、饮水难等难题。出台《关于认真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意见》,排定年度目标,列出牵头单位,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截至目前,已新建、维修114盏路灯;完成佳运社区、东林巷、飞马巷、江边街、榕树街等6处破损道路的改造和维修工作。制定《攀枝花市东区大渡口、炳草岗片区污水管网工程改建方案》,将分批在大渡口和炳草岗等片区新建、改建小区雨污设施,解决城区排水不畅问题。
48家区级单位纷纷行动起来。东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办公桌”搬到市场,对温州商城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摸底和整治,在闷热嘈杂的市场里为经营户免费采集并洗印寸照;东区农水局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解决了银江镇双龙滩村192户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东区交通运输局采取预约、延时、上门服务等措施,方便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换证;东区工商局建立“企业QQ交流群”,通过在线咨询、信息共享、群组讨论等方式“零距离”与企业沟通……
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工作作风要“实”,要身子下沉、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为此,东区健全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区级领导每月至少有10天到基层蹲点调研、专题调研、随机调研等;创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载体,加快推进“爱谱连锁”党代表工作室建设,每个月至少安排半天为党代表接待日,轮流安排党代表坐班接待或主动约谈基层党员群众,不定期安排党代表深入党员群众家中了解情况。截至目前,“爱谱连锁”党代表工作室流动工作站已接访292人次,受理群众意见317件,对其中302件意见建议进行了现场办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建文/图2014年7月9日下午,记者走进攀枝花银泰城购物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现场建设如火如荼,一座座高楼已现雏形。“我们在6月30号就已经实现了大商业区域的地下部分节点施工。”银泰...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