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琪雯
今年32岁的鲜勇,个子不高,但已获得多种荣誉: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团队带头人,与团队共同研究的项目有4项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3项正在申请专利受理……
在“钒”的领域,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鲜勇显得不善言辞,但谈到“钒”便如数家珍。
“遇到问题,我喜欢多去想几个为什么。”鲜勇说。也许就是多了这几个“为什么”,使他的人生变得不一样。
2009年承担的一个科研项目,鲜勇记忆犹深。
2009年上半年,攀钢遭遇多起客户投诉质量异议事件——所生产的中钒铁破碎严重,导致客户无法使用。9月,刚参加工作一年时间的鲜勇接到了领导安排的任务:查明原因,解决钒块破碎严重的问题。鲜勇大学所学专业为材料与加工,但唯一一次与“钒”的接触,是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所提到的材料中加钒以提高材料的强度。这对于工作才一年的“新手”来说,无疑压力山大。
好在多少沾了点边。鲜勇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物体的“像”下手,研究钒块破碎的原因。他没日没夜地穿梭于实验室、生产现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实验室里反复做实验,论证自己提出的论点。
“当时心里压力还是很大,觉得如果完不成,做不好,很对不起单位,对不起信任我的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鲜勇去攻坚克难。
仅仅一个月,鲜勇解开了困扰攀钢多年的这一难题,破解了中钒铁破碎的“密码”,通过控制钒块的成份和冷却时间,将之成形。
从这里开始,鲜勇开启了他的“钒”意人生。
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他创造性地提出硫酸氧钒的制取新工艺,使干基比例稳定超过98%,解决了针对硫酸氧钒制取工艺中干基比例难以超过97%的开发难题。
2011年,他与上海大学先进凝固中心展开积极有效的沟通合作,共同完成了关于钒铁的相关基础研究,包括钒铁夹杂物对结晶的影响、钒铁凝固过程温度场的测试以及浇铸过程的模拟等多方面的内容,使攀钢成为国内掌握钒铁数据最全也最精确的企业。
2012到2013年,他参与的国家“973”项目深入开展了宇航级钒铝合金关键问题基础研究以及从高纯氧化钒原料制备到合金成品检测的一整套宇航级钒铝合金制备基础理论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对占领我国航空航天级钒铝合金产业的制高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3年10月,他作为受邀代表,代表攀钢参加由美国5家学会联合主办的2013年美国材料科学与技术年会(MS&T13),并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受到了业界的赞誉。
2014年,鲜勇负责的在研项目《大型倾翻炉冶炼钒铁工艺研究》,在业界首次提出了阶梯配铝多期铝热法冶炼钒铁的新工艺。该工艺将冶炼钒铁贫渣中TV从2.0%降低至0.5%以下,大幅度降低了渣中钒损失;将配铝系数由1.02降低至1.00,减少了单位产品耗铝量;缩短了冶炼周期,提高了冶炼生产效率,最终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研究项目使钒铁冶炼收率从2014年初的92.8%提高到当前的95.1%,单位成本降低了1024.69元/吨,直接年增经济效益达到1028万元以上。
“他很注重团队合作意识,所以我们团队氛围也很好。”钒冶金研究室成员唐红建这样评价鲜勇。
“鲜勇是个孝子,毕业以后就一直把母亲带在身边,他母亲身体不好,他一直在照顾。他为人踏实、勤勉,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工作中给他交办的任务总是第一时间完成。”攀钢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孙茂说。
新闻推荐
□范光耀今年3月初,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三线建设研讨会,一走进大会堂,主席台整个一面墙就是一张大屏幕,正播放着音乐电视片,只觉得旋律优美,画面亲切。会后我常听到同事、朋友的手机彩铃也是这段...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