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悦良
从1984年到2015年,攀枝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在31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帮助戒毒学员真正远离毒品、重返社会不懈奋斗,付出了辛勤汗水,迈出了坚实步伐。从“三堆子”精神到始终坚守“像父母对待孩子、像老师对待学生、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对待戒毒学员”的理念,31年来,攀枝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三堆子”精神
市强戒所的前身是攀枝花市劳教所,1984年成立于三堆子原十九冶特种公司家属农场。成立初期,市劳教所面临着水、电、路三不通等许多困难和问题。关键时刻,市劳教所全体民警带领首批劳教人员加班加点立电杆架线路,开挖泥路解决物资运输,修理水池解决吃水问题……最终确保了劳教人员的顺利收容,劳教所得以正常运转。正是民警们这种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品质,在重重困难的不断打磨锤炼下,创造出了“三堆子”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开拓创新。
“当时劳教所的条件艰苦到无法用语言形容,民警们除了咬牙坚持没有别的选择。”市强戒所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罗洪光介绍,劳教所刚建立时,没有生产项目,全所数百人的生活成了最大难题,民警就同劳教人员一起种植蔬菜、养殖家畜,补贴生活。因为单位距离市区较远,民警们还面临着交通不便、子女上学困难等问题。
尽管生活和工作环境如此艰苦,市劳教所全体民警谁也没有怨言。“有困难就尽全力解决,绝不能影响工作。”这是当时民警们心中唯一的想法。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三堆子”精神是民警们心中坚定的信念,“三堆子”精神激励着全所民警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困境,一同发展。
在“三堆子”精神的支撑和驱动下,市劳教所全体民警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成功地教育、挽救、改造了近5000名违法和轻微犯罪人员,为维护攀枝花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2年,市劳教所被省司法厅命名为省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省级优秀劳动教养学校;同年被省司法厅荣记集体二等功;2003年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
“像父母对待孩子、像老师对待学生、像医生对待病人”
2010年1月,市劳教所增挂“攀枝花市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牌子,正式履行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职能。2014年12月,市劳教所完成历史使命,经市委同意,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随着职能的调整,从收容劳教人员到收治戒毒学员,市强戒所不仅传承了“三堆子”精神,更让其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切实担负起新的责任,始终坚守着“像父母对待孩子、像老师对待学生、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对待戒毒学员”的理念,帮助他们远离毒品、净化心灵、重返社会。
2010年以来,市强戒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新时期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新机制、新举措,在教育矫治、戒毒工作、安全稳定等方面下大功夫,并取得可喜成绩。市强戒所将“像父母对待孩子、像老师对待学生、像医生对待病人”作为教育矫治戒毒学员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降低戒毒学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的首要标准,保证戒毒学员每天教育时间不少于3小时,同时建立了符合场所实际的教师体系,保障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充分借助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帮教活动,与市妇联、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建筑工程学校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有力促进了所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推动教育矫治工作延伸拓展。
在戒毒工作方面,市强戒所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工作要求,坚持务实与创新相结合,着力提高强戒人员戒毒效果。所党委委员、副所长罗海鹏告诉记者:“市强戒所不但要管理戒毒人员,更要从生理和心理上治疗和帮助戒毒人员,让他们真正远离毒品,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市强戒所通过实现社会化教育、戒毒文化建设、体能康复训练、劳动技能培训和回归教育、强化心理矫治等五项措施,促进强戒人员身体康复,进而逐步实现心理脱毒,所内毒瘾戒断率保持100%;充分发挥亲情关爱作用,注重帮助戒毒学员增进与家庭的联系,坚持开展家长课堂、所内开放日、亲情帮教大走访活动,为学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充分保障强戒人员的生活标准,重点抓好生活卫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所内医疗诊治,畅通所外救治渠道,维护强戒人员的身体健康,实现了无群体性传染病疫情和所内非正常死亡等事故发生;为培养强戒人员的一技之长,开展焊工、电工、砌筑等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考核鉴定合格后为戒毒人员办理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切实提高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就业能力;充分重视心理矫治的促进作用,依托所心理矫治中心和心理健康服务站,利用民警心理咨询师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帮助戒毒人员恢复健康心理、树立戒毒信心。
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市强戒所已经顺利完成转型。该所已连续14年取得了“无逃脱、无非正常死亡、无重大所内案件、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无毒品流入所内、无重大疫情”的优异成绩,2012年被评为四川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为全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继续贡献着一份力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适应新常态 整装再出发
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之年。对于市强戒所来说,也是切实抓好戒毒工作创新发展,全力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关键之年。市强戒所将主动适应新常态,整装再出发,坚持以戒毒人员的教育戒治为中心,以安全稳定为重点,切实转变工作理念,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大力提高戒毒医疗、教育矫治、康复训练质量,不断增强戒毒实效,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推进戒毒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市强戒所将继续完善现有戒毒模式,运用教育、管理、医疗、康复等多种手段,帮助戒毒学员戒除毒瘾。进一步巩固教育矫治主体地位,将教育矫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戒治工作全过程,做到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抓实个别教育工作,扩展职业技能教育,推进矫治文化建设,健全教育保障体系;进一步发挥医疗戒毒辅助功效,严格执行入所体检、所内门诊、定期巡诊等制度,加大与地方医疗机构的合作力度,提高戒毒治疗的专业技能水平;抓好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大相对集中管理力度,增强防护意识;进一步健全康复训练工作体系,深化运动康复体系,探索心理康复体系,延伸社会恢复体系,从而多方面、多渠道帮助戒毒学员远离毒品、回归社会。
市强戒所还将在营造安全稳定戒治环境、建设戒毒工作保障能力、构建从严治警工作常态等方面下狠功夫、花大力气,着力建成环境一流、设施一流、业绩一流、让人民满意放心的戒毒场所,更好地发挥戒毒工作职能作用,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娇特约通讯员刘蔼岚4月8日,蔚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记者穿行在阿署达美丽新村中,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平坦的环村路、整齐划一的别墅群,村民们或忙碌或休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