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攀枝花市教育培训中心”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挂牌成立,全市教师培训正式踏上研究和培训一体化的道路。
“研”,重在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或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培”,指根据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遵循在职教师成长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教师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
8个多月来,教师培训项目密集展开。市教育培训中心在做好上级下达培训项目“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努力谋划市培新局面,将教师培训与教师学科教学、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密切对接,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本报记者 李坷静
研训员面对面与教师交流,探讨专业知识。
迎挑战 转意识
在反思中完善研培一体
教育培训如何成为推动攀枝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助力?这个课题向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和教科所全体教研员提出了严峻挑战。
市教科所、教培中心从接手第一个教育培训任务开始,首先打响“内战”,要求全体教研员转变角色意识,由被动转向主动。教研员实行“一岗双责”,既承担教育教学研究,又承担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研训员。
“从前是教研员受到邀请后根据项目要求做培训设计,完成培训任务,自从研培一体化提出后,教研员培训主动性增强了,并将本学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与学科教研活动统一到研培系统设计中。”市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教科所师训室主任张明显如是说。
同时,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在于教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教师应对新的挑战?如何引领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只有立足于教师的专业需求,在教学中研究,从问题与困境中挖掘培训题材,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解决问题。
为使培训工作更直观,单单研训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无法满足真实的教学需求,所以培训工作也延伸到了课堂之上。“教学大比武”活动就是典型的将研训结合在一起,将教师乃至校领导“下放”到课堂上,与各学校的教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同时在研训员的引领下,现场探讨、交流课程实施和教改方法。
为保证“研培一体”更好地围绕教师自身需求展开,教科所、培训中心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发放了《专业发展基础情况及培训需求调查表》,目前已收集到7000余名教师的回复。
“根据收到的回复,通过信息筛查和统计,摸清教师专业发展‘底数\’,倾听教师对培训工作的诉求,以便设计出更切合教师需要的培训课程。”市教科所党总支书记庞超介绍。
培训会后,每位参培人员都会填写《质量反馈问卷》,方便研训员实时、真实、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培训质量,强化了培训信息的反馈与交流。
2014年,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培训中心从每一个项目的酝酿到方案制定,从课程编制到项目实施,从过程调适到总结反思,不断完善培训项目的设计。无论是国培项目还是市培项目,都加强了与培训者的沟通,统一了培训思路,课程设计更富系统性和组织性。“攀枝花教育培训规程”雏形显现。
迎国培 筹市培
助力高效优课教学模式
2014年7月15日至12月底,省教育厅设立了农村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研修、农村中小学学科骨干短期集中培训、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等22个国培项目,攀枝花市共3700余人参与了培训。
其中,去年10月20日至12月7日举办的省教育专家教学名师2014年送教活动,攀枝花市共有1300余人参加了培训。攀枝花组织的国培项目——学科远程培训更是获得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
就市培而言,2014年下半年,市教体局多次组织学习团队,前往课程与教学改革走在前列的北京、山东、上海、江苏等省市,到学校,深入课堂,现场观摩、研讨其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推进策略。
市教育培训中心牵头组织了四场高端讲座,广泛地对课标解读、教材处理、教学设计与推进,以及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带来了强烈的激荡。
2014年9月的中小学合唱指挥教学培训和10月的初中物理课标解读、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培训,请来北京、广州、江苏顶级专家直接切入教师课堂教学,或示范或点评或解读,将教学理论与教师课堂教学紧紧结合在一起,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全省十余市州的教师前来攀枝花“蹭”会听课。攀枝花市参培人数达到2400余人次。
去年12月,攀枝花市邀请河南省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七届全国优秀高中校长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杨文普先生作题为《为中国“诺奖”得主筑基——谈‘三疑三探\’讲学模式》的专题讲座,全市1000余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参加了培训,反响强烈。
在做新教师入职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中,市教科所所长亲自主持培训项目方案的编制,从培训专题的确定到培训方式的创新,从培训的组织到培训质量的监控,培训中心相关领导与培训导师反复推敲研究。经过周密筹划、准备,实施过程完满,培训效果突出,受到参培教师的欢迎。
在推进“一对一支教”、名师工作室等活动中,运用启动会、座谈会、会谈等形式展开。本年度,“一对一支教”涉及12所学校,12位名师,6所农村薄弱学校12位各学科的老师;9个名师工作室或对本县(区)或辐射兄弟县(区)学校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涉及面很广,教师收益丰厚,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打造强动力引擎。
保质量 提效率
集思广益自主创新
创新一:大力开拓培训方式的创新。市教育培训中心在做市级培训项目的时候,市教科所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强化培训主题的确定、课程的编制、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立意要高,切入小而具体、切中学科核心;强化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课堂强化学生主体、主动、自主,培训的课堂也同样强调参培教师的主体、主动、自主,培训的学习方式与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相对应。市教科所在做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着力探索研与培的统一,为教师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打下思维基础。
创新二:在国培各类培训项目中,远程培训量大任务重,且北京大学的学科远程培训管理平台无法让辅导教师在学员的学习前期掌控学习情况,管理难度变大。为了高质量完成远程培训,培训中心管理人员曹永秋与其它辅导教师通过信息交流,一同研究编写了一份“远程培训平台改进建议书”,北大及时对平台进行了改版。
改版后的平台实现了对每个学员学习信息的准确掌控,实现了辅导教师与学员“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
创新三:教育培训中心为新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编制了“培训手册”,旨在引领学员参培,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参与培训,让培训课程更准确地面向课堂。
创新四:引进社会资源,助力教育培训。2014年秋季学期,在做市级高端培训项目中,新华文轩总公司教育服务事业部为初中物理培训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了大力支持。攀枝花市培训在更好利用省内外教育高端培训资源方面打开了新局面。
创新五:引进全国知名专家走进攀枝花,走近攀枝花教师,把他们最新研究成果和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带给我们的老师,让培训在攀枝花老师产生新的“畅感”,撞击课堂教学改革的激情和灵感。
一名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PPT。
送教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积极互动。
2014年,省级骨干教师送教到攀活动现场。
(本版图片均由市教育培训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攀枝花市与华西医院对接战略合作协议 以三大平台促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本报讯(潘祖仁报道)4月3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熊伟率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接攀枝花市政府与华西医院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地方案。拟通过建立三大平台,构...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