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铁核桃变成了富民兴乡的大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仅起到生态保护作用,也使我们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8月14日,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党委书记黄元林如是说。
8月中旬,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核桃陆续上市,择木龙的山林间车来车往,让原本寂静的山谷增添了一份喧嚣。途中不时有村民们挥手向过往车辆微笑着打招呼,他们的表情中流露出的是一份丰收的喜悦。
村民采摘核桃忙
蚂蝗箐村位于红宝苗族彝族乡择木龙地区的深山中,到达蚂蝗箐村时,虽然已近下午5时,但记者看到仍有不少村民三五成群地围坐在路边,用小刀熟练地剥着核桃青硬的外皮。
在沙坝组组长倪志强的带领下,记者赶到了村民韩首芝家的核桃地里,此时韩首芝正和前来帮忙的村民将采摘好的核桃装袋,捆绑在骡子身上。
“我家核桃今年收成不错,今天摘的400来斤估计能卖1500元左右吧。”韩首芝笑着对记者说,到8月底,她家种的核桃就能全部卖完,5亩地的收入在2万元左右。现在核桃价钱高了,明年她准备再种一批核桃树。
“每年的8、9月间是村民最忙的时候。”倪志强向记者介绍,白天村民们大多忙着收核桃、剥核桃,下午就有外地商贩陆续进山,晚饭后就开始核桃交易了。
深山中的“不夜城”
从韩首芝家的核桃地里回到蚂蝗箐村,夜幕已降临,原本冷清的街道却渐渐沸腾起来。晚上9时许,蚂蝗箐村的小街上灯火通明,满载核桃的摩托车、马匹、骡子一批批挤进了这条并不宽敞的街道。街边每隔七、八米就放有一台磅秤。车辆的轰鸣声、马匹、骡子的嘶叫声、人群讨价还价的叫嚷声在山谷间传开,丝毫不亚于城里的夜市。
“你的核桃比刚才那个村民的要好,给你6元一斤,钱数好了哈。”过秤后,这位村民接过钱乐呵呵地点了起来。记者注意到,销售核桃的村民,双手大多都是漆黑色的。
“你们看哪个的手越黑,就说明哪家核桃卖的最多,赚的钱也越多。”倪志强打趣地告诉记者,外地商人给当地的核桃种植户起了个外号,叫做“黑手族”。
“红宝乡的核桃品质好,深受云南、成都、贵州等地市场的欢迎,就是这里的路太烂了,进一趟山不容易啊……”连续4年到择木龙收购核桃的商贩刘秀贵告诉记者,当地的村民淳朴、热情,每次来收核桃,村组干部都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吃、住。为了方便我们进来收核桃,村民们还自发平整雨水冲毁的路面,让他们非常感动。
夜渐渐深了,次日凌晨1时许,蚂蝗箐村街道上的人不减反增,凌晨3点才慢慢收市。
改良品种扩大规模
“铁核桃壳硬,吃起来费劲,父辈对核桃的认识不够,只是捡拾一些落地的用于榨油,山里的核桃树无人管理,任其自生自灭。”倪志强告诉记者,2000年红宝乡出现了核桃油加工厂后,铁核桃第一次体现出了价值,但每斤0.5元的价格,让村民采摘核桃的积极性并不高。
倪志强说,传统的种植模式,是制约乡里经济发展的根本。直到2006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得知泡核桃在城里能卖大价钱,便从新疆、盐源等地带回泡核桃的枝条,嫁接改良当地的核桃品种。第二年,嫁接改良后的核桃长势喜人,结出的核桃个大、壳软,卖了好价钱。从那以后,村里人开始有了改良山里野核桃的想法。
2009年,盐边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红宝苗族彝族乡村民嫁接改良核桃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有的还开始自发扩大核桃种植面积。2011年,全乡栽种核桃树166.4万株,面积达4.16万亩,已挂果面积800亩,采摘量16万公斤,销售收入达到351.6万元。
“敲开了核桃种植的致富门,我们就要把握好、管理好这一收入渠道。”黄元林告诉记者,乡里下一步将建设完善的交易场所,为村民和商家提供规范的交易平台。同时组建一支专业技术团队,为村民提供核桃栽种、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推广优良品种;成立专合组织,注册商标打造本土品牌;积极争取和筹措项目资金,加强核桃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核桃产业大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朱萱楠黎学科报道)近日,攀枝花火车站派出所民警走进管内中小学校,开展“爱路护路铁路安全宣传”,增强在校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8月28日上午,攀枝花火车站派出所宣传小分队走进安宁小学、盐...
盐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