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锐 本报记者 李刚文/图
“现在路好了,我们干农活方便多了,不用再像以前肩挑背扛了……”8月16日,盐边县永兴镇新民村村民韦美荣正推着满载黄豆的独轮车往家赶。
多年来,新民村村民饱尝道路泥泞不堪的苦头,道路不畅如同束缚村民手脚的绳索,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
2011年,通过“一事一议”,新民村建起了一条贯通村里4个村民小组的混凝土路,让当地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历史。路修好了,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同时还引来了外地资金发展葡萄种植。
“一事一议”建道路
2011年8月,村里多位党员、人大代表向村支两委提议,希望村里能对现有机耕道进行硬化,同时推进入户道路的建设。
“修路是件好事,村民们的积极性也很高。”新民村党支部书记陈祖斌告诉记者,村支两委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将整治村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和表决修路事项,并对修路占用土地及经济林木无经济补偿进行公示,得到了全村村民的认可。
“现在国家政策好,政府非常关心山区群众,‘一事一议\’项目给村民带来了实惠,村民都非常高兴。”新民小学61岁的退休教师徐昌华听说村里要修路,他个人捐资600元,这也是他第五次捐资修路。
“永兴镇这条道路的改造列为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采取政府投入60%,村民投工投劳承担40%的方式修建。”村主任王波说,前期规划时,村里还专门把连接新民美铝基金希望小学的道路纳入了规划,让上学的娃娃再也不怕下雨路滑了。这条2公里多的土路,在一周时间里就硬化完工。
道路通畅促发展
“路修好了,我们村84户1300余人告别了肩挑背扛的时代,水稻收割时节,大型收割机也可直接开进田间地头,这大大方便了村民,提高了生产效率。”王波说。
来到村民孙永莲家时,她正忙着喂养黄牛。问及道路改造带来的变化时,她告诉记者:“我家养牛七、八年了,路没修通时,由于劳力不够,我家最多养五、六头牛,每次买牛回来,要把牛从公路边赶回家里是一件特别恼火的事,碰到倔牛还要请人帮忙。现在路好了,我家一下养了12头牛,生意比原来好了,老公为此专门买了辆农用车,基本每两个星期就要出去收一次牛,方便多了!”
“这条路彻底改变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致富路\’。”王波告诉记者,去年,有老板听说我们村要修路,便到村里考察,最终签订了协议,在河边租用土地,发展了60亩美国红提,现在长势良好,预计明年便可挂果。下半年还有300亩土地等待场平,也要栽种上葡萄。
“建设葡萄基地,将对我们新民村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谈及葡萄基地的建设,王波给记者算起了一笔账,以前,村里1亩地管得好的能出1200斤谷子,按市场价1.5元每斤算,毛收入有1800元,扣除农药、化肥、种子、人工等费用,也就剩下1100元左右。如今发展葡萄种植,村民1亩地1年就能收取租金1500元,村民在葡萄基地打工,每天的工资就有50元,1月下来便是1500元,这大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
“‘要致富,先修路\’,这话一点不假,路不通,业不兴嘛。”王波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又开始建设牛钻洞连接王家梁岗的道路,目前堡坎、路基已基本完工。雨季过后,村里将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加紧建设,尽快实现全村5个村民小组通水泥路。
新闻推荐
案情简介被告人王力(化名),案发时不满十八周岁,就读于攀枝花市某中学。2011年5月,被告人王力将家中的名贵药材虫草偷拿了13根,自己吃了几根后将剩余的送给了同学。被告人的母亲发现家中的虫草丢失后,向...
盐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