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锐 本报记者 李刚文/图
8月15日一大早,盐边县国胜乡新毕村村支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统计了全村芒果成活率后,又组织村民进行了芒果苗补种。得知前期种植的芒果苗成活率已经达到85%后,村委会主任胡太兵舒了一口气,“我看这事成了……”
“村里的一棵‘榜样树\’彻底改变了村民昔日传统的种植模式。如今,整个村的田间地头、边坡、荒山都种上了芒果树,明年春天就能嫁接。”村党支部书记王树康带记者参观芒果种植情况后说,芒果的发展将成为新毕村继河道养鱼后的第二大产业。
芒果树上找灵感
今年57岁的胡太兵是土生土长的新毕村人。作为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之一,他在2009年底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被村民选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上任伊始,胡太兵立即着手修建基础设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除了自己贴钱搞发展外,还经常厚着脸皮到处要项目、要资金,目的就是想改善新毕村的面貌,让全村百姓尽快富起来。
2011年4月,胡太兵牵头发起,新毕村成立了以生态渔业养殖为主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入股30万元资金,购买了5000多斤裂腹鱼(细甲鱼)鱼苗,并在国胜河新毕村6公里水域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同年8月,胡太兵从村民汪正祥家种的一棵芒果树上找到了灵感,“调整产业结构,种芒果大有‘文章\’可作。”
算清收入明方向
新毕村之所以开始大面积种植芒果,还得从去年8月的一次特殊村民大会说起。
“村民大会不在村部开,咋会想到在我家门口开?”2011年8月的一天,接到开会通知后不明就里的汪正祥一头雾水。她告诉记者:“当时真不明白村主任葫芦里卖的是啥药,村民大会主题竟是拿我家门口的芒果树说事。”
“一亩地种水稻好的能收1200斤,按现在的市场价能卖1800元,除去机耕、种子、肥料、农药等近700元的开销,收益也就1000来元,再加上小春时种的包谷卖个八九百元,最多也不过2000元的收益。而汪正祥家的一棵芒果树一年挂果最少都有200来斤,要是品种得到改良,每斤芒果能卖5元左右,一棵树产生的效益差不多就是半亩地的产值啊。”回忆起胡太兵在会上指着芒果树给村民们算的一笔账,村民陈龙华依然记忆犹新。如今,原本在攀枝花打工的陈龙华辞去工作,回到新毕村种植了30亩晚熟芒果。
就是以这棵芒果树为“榜样”,胡太兵说服了村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开始大力发展晚熟芒果。
产业发展育希望
“地里不种粮食种果树,对于观念传统的村民的确是一次挑战,要是地里一年不出东西,村民们吃饭都成问题。”胡太兵告诉记者,要干就要干出点名堂,首先必须要解决高处坡地的灌溉水源,还要保证村民种出的芒果能运出来。
为了加快芒果产业的发展进程,胡太兵通过努力争取到“一事一议”政策,启动了村道改造项目。他自掏腰包购买了1台60万元的挖掘机,用短短2个月时间,将村里的道路翻新改造了一番,水泥路不仅修到了村民家门口,甚至还修到了田间地头。
此外,胡太兵还带领村组干部在6个村民小组修建了9口200至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将10000余米管道架进田间地头,解决了村民种树用水的问题。
在胡太兵的带动下,全体村民干劲十足。村民刘志舟告诉记者,如今新毕村的田间地头几乎看不到水稻、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全改种了芒果苗。村干部还专门引进了套种技术,教大家在芒果还未产生效益前,在地里套种豆类、蔬菜。
“201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有5000元,等芒果、核桃见效后,全村年人均收入将达到15000元。”村党支部书记王树康向记者介绍,这一年多来,新毕村新修排水沟10000多米,新建水池、水窖15口,新修公路13公里,不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还推动了芒果产业成规模发展。
如今,漫山遍野的芒果苗郁郁葱葱,高处灌溉水系配套正逐步完善,林间水泥路交错,预示着新毕村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为来年的化茧成蝶“吐丝结茧”。
新闻推荐
案情简介被告人王力(化名),案发时不满十八周岁,就读于攀枝花市某中学。2011年5月,被告人王力将家中的名贵药材虫草偷拿了13根,自己吃了几根后将剩余的送给了同学。被告人的母亲发现家中的虫草丢失后,向...
盐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