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张月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人发展致富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社区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他们远离了父母的关爱和培养,提前过上了自立生存、当家做主的生活。面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社会和学校如何才能使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部分缺失、父母关爱缺少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近年来,攀枝花市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留守学生之家”、“代理家长”、志愿者结对帮扶等形式,把特别的爱带给留守学生。
体贴的“代理家长”
9月16日,东区长寿路街道冶金东街社区“留守学生之家”,“代理家长”金惠霞正仔细地为雯雯(化名)讲解功课。“这周在学校学了些什么?有什么不会做的功课告诉我。”坐在雯雯身边,金惠霞一边询问着孩子的学习情况,一边指导孩子做功课。遇到雯雯不会做的题目,金惠霞便耐心地讲解。到了午饭时间,金惠霞将孩子带到自己家里,为她做一顿丰盛的午餐。
像这样的场景在社区里并不稀奇。近年来,该社区通过动员宣传,组织志愿者成立了爱心队伍,由成员扮演“代理家长”的角色。只要一有时间,这些“代理家长”们便会抽空看望他们的“孩子”,与他们谈心交流,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除此之外,“代理家长”还成为了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桥梁,他们与学生班主任通过电话、书信等交流方式,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担负起留守学生的教育重任。
“对这些‘代理家长\’,我们会通过适时召开座谈会、汇报会、举办培训班等途径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提高教育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冶金东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洪斌说。
学习之后,“代理家长”还将学到的内容与孩子家长分享,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强化家庭教养子女的责任感。
热闹的“小饭桌”
中午放学,西区格里坪镇中心小学附近的一家餐馆内热闹非凡,几名留守学生正边聊天边吃着喷香的饭菜。“四菜一汤,荤素搭配,比家里还吃得好。”一位学生告诉记者。蒸鸡蛋、炒胡萝卜……为了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餐馆老板每天变换菜品,确保孩子们吃上丰富营养的美味午餐。午饭之后,孩子们可以到已经准备好的床铺上休息,也可以看书、做作业。
“为了让孩子们中午有地方吃饭、休息,我们与这家餐馆联系,建立了午休‘小饭桌\’。学生家长按时交生活费,餐馆为孩子们提供午餐和午休场所。”格里坪镇团委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还会定期对餐馆的卫生、安全等进行监督,让孩子们吃得放心。”
除了保证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该镇团委依托“留守学生之家”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使留守学生拥有一颗乐观、健康的心。
温馨的“大家庭”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为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盐边县永兴镇中心小学校为留守学生建起第二个“家”。定期举行留守学生座谈会,为留守学生举办生日聚会,并组织志愿教师与留守学生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工作,与留守学生谈心、沟通,弥补留守学生缺失的亲情,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了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学校还建立了“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为亲情搭起桥梁。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他们了解子女的相关情况,并要求家长经常与子女沟通联系,让留守学生体会到父母的爱。同时,老师每月还会指导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信、通话或视频一次,增进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苏安静杨佐元是第十七届县人大代表、镇人大代表,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党总支书记。近年来,他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团结带领昔格达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变成...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