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韩雨佳
10月15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斜射进仁和区一家名为“芭黎风情”的婚纱摄影店里,店主熊国江和妻子正忙着开张前的日常整理。“多亏政府开展的技能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正在调试照相机的熊国江笑呵呵地对笔者说。
就业和再就业,一头连着个人及家庭的生活,一头牵动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
近年来,攀枝花市秉承“就业为民生之本”,把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就业。
技能培训助就业
“有了工作,才能有收入,活着也有尊严。”退伍军人熊国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出回答。
2003年,退伍后回到攀枝花的熊国江先后和朋友一起做过广告、搞过摄影等,但都不成功。2004年,熊国江在仁和区开了一个小型照相馆,但由于缺乏专业摄影技术,相馆的经营举步维艰。后来,他通过自学进修和参加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技能培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摄影技术,相馆生意随之渐渐好了起来。由于经营规模不大,他还享受到了创业税收优惠政策。
2005年,熊国江瞅准机会又租了一个门面,扩大经营规模,照相馆的口碑越来越好,回头客越来越多,熊国江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小型照相馆逐步发展成为影楼。2010年,他参加了社区提供的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就业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摄影技术和管理水平。
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就是架设一座就业桥梁。为此,攀枝花市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建设就业再就业工程的重要环节,从2009年起,先后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业培训工程、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妇女创业工程、退转军人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创业活动,以此带动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和重新创业。截至目前,全市城镇共新增就业4209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847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690人,组织开展创业意识培训9499人,能力培训6428人,4027人通过培训实现创业就业。
“学到了手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也改变了命运。”熊国江说,“由于是退伍军人,开办影楼时还享受到了政府对复员转业军人免税三年的优惠。前不久,自己还在会理县开设了分店。”
小额贷款圆创业梦
“多亏有小额担保贷款的好政策,才让我们圆了自己的创业梦。”在盐边县新县城一家农资店里,店主赫春华和妻子正在忙着打理店面,准备打烊。从曾经的不知所措到如今拥有两家店面,赫春华觉得自己的创业之路还大有可为,他笑呵呵地对笔者说,今年,他在和爱乡又开了一家农资店,规模更大。
2008年,大学毕业的赫春华毅然选择了回到攀枝花。刚开始,他在攀枝花公证处上班。由于老婆大学是学农的,2010年,夫妻俩决定发挥各自优势,开创自己的事业。说干就干,当年8月,夫妻俩就在盐边县新县城开办了一家农资店,从事农药、种子、化肥等经营。
搭建一个创业舞台,就是打开一扇希望之门。2009年,攀枝花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正式启动,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也随之创新推出,给广大创业者送来了“及时雨”。
同年,小额担保贷款实行政府财政贴息,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的个人贷款数额由过去的5万元增至10万元,财政担保基金由过去的800万元扩大到4000万元,创业者可以直接到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政府提供的创业贷款、创业补助以及相关培训服务,对我们创业的帮助很大。”在谈及创业过程中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时,赫春华说,2010年,他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大学生创业补助5000元;2011年,想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的赫春华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在了解了攀枝花市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后,申请了3万元小额贷款。如今,他在和爱乡又开了一家农资店,生意愈益红火,夫妻俩忙得不可开交。谈到目前的生活,赫春华夫妇脸上开满了幸福的花儿。
自2009年以来,全市新增创业企业实体47687户,新增创业者54403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9602万元,通过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带动8.2万余人就业。
新闻推荐
重访“8·30”地震受灾地区,总能感受到一种热情而迫切的努力,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是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开始新生活的支点。□本报记者王南桢江潇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10月24...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