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8·30”地震受灾地区,总能感受到一种热情而迫切的努力,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是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开始新生活的支点。
□本报记者 王南桢 江潇
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10月24日,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小水井组村民普发云在芒果地里松土,他准备在里面套种绿豌豆。
“我们这里主要以种芒果为主,虽然在‘8·30’地震中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受损,但政府立即组织恢复重建,我现在又种了20多亩芒果,水泥路也修到了果园旁,很方便。”普发云说。
大龙潭乡近年来因干旱缺水,政府引导调整产业结构,普发云就把自家20多亩水稻田和玉米地都种上了芒果,如今,他家的芒果已发展到60多亩,挂果有20多亩,年收入10多万元。
混撒拉村村委会主任刘文虎说,2008年,该村的芒果种植面积约1万亩,地震后,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民种植芒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2012年,混撒拉村芒果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村民经济收入的80%来源于种植芒果。
“今年虽然受干旱影响,葡萄产量有所下降,但价格不错,还是卖了5万多元。”今年61岁的起龙培是平地镇平地村中村组组长,他是平地镇第一批种植葡萄的村民。地震前起龙培家种了3亩,如今葡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3亩。
近年来,平地镇依托平地葡萄酒厂,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不断优化品种,种植面积已达6800亩,挂果面积达3500亩,平均亩产量达3000斤。葡萄产业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和平地镇的探索,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一系列新变化的缩影。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仁和区还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迤资工业园区建设,促使富邦1000万件钒钛制动毂等项目入驻园区,工业发展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新机遇。
在离震中较近的大龙潭乡迤资村,仁和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迤资园区入驻后,寂静的小山村开始热闹起来,村道上随时有大货车往来穿梭。
10月23日,村民倪方宝开着一辆红岩大货车在迤资园区运土。“我们这里长期缺水,光靠种粮食维持一家人生活很困难。前年,我花了15万元买了这辆车跑运输,还和另外几个村民合伙办了个沙厂,收入比种庄稼强多了。”倪方宝说。
在迤资村,像倪方宝一样搞运输致富的约有70户,当地村民人均收入比两年前增长了1200元左右。
绿色蔬菜叩开致富大门
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农业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抓住机遇,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0月23日,在去盐边县和爱乡的途中,记者不时看见一辆辆空载微型农用车和载着两只大空框的摩托车飞驰而过。同行的副乡长李佳明告诉记者,这是乡里的菜农,他们一大早下山卖了菜正往回赶。今年,当地蔬菜价格上涨了30%左右,每斤白菜价格都在1.5元以上。
“每年都有变化,但变化都不同。”谈起和爱乡发展绿色蔬菜,新华村村民程元宝颇有发言权。
“把杂草、烂菜叶堆在一起,与猪粪、马粪一起捂,经过发酵就是很好的肥料。”程元宝当场给记者演示了他的堆肥技术。在新华村,像程元宝一样通过改变种植方式,拒绝使用农药化肥的菜农还有很多,他们在当地被称为“绿色菜农”。
和爱蔬菜基地于2006年10月份通过国家质检认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证书,并注册了烂坝牌蔬菜,是攀枝花市重要的夏秋淡季蔬菜基地。然而在烂坝蔬菜刚打响品牌的时候,科学种植能力不强、管理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了发展。
2011年,在盐边县的引导和支持下,和爱乡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基地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害虫,生产上使用腐熟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提高了基地蔬菜产品质量。
“海椒水、猪油抹在黄色木板上是很好的杀虫剂。”“套种、轮种可以减少病虫害。”“蒜苗收了,种菠菜,不用打药,菠菜都会长得很好。”说起生态种植,程元宝和其他菜农滔滔不绝。
2012年,和爱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5600亩,预计绿色蔬菜产量可达9800吨,产值3100万元。
“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绿色生态种植是我们灾区百姓翻身的根本。”李佳明说,为了拓宽绿色蔬菜销售渠道,烂坝牌蔬菜还在枣子坪和金鸥广场设有2个直销点,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直接配送,绿色蔬菜已进入东成超市、旺客隆超市、二滩开发公司,预计2013年进入北京华联、沃尔玛超市。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卿报道)12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谢道全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前往仁和区、盐边县,视察攀枝花市新村建设和农村地面数字电视工程实施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