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超
“现在空气新鲜多了,街面也干净了,我有空就喜欢在外面散散步、跳跳舞。”10月4日,家住瓜子坪的卢玉梅吃过晚饭,带上彩扇,去街心广场跳“坝坝舞”。
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建设等工作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攀枝花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用“清新了”“干净了”这样的词汇形容身边的环境变化。
人居环境新变化
“过去除了上班,我很少出门。”生活工作在瓜子坪片区的市民卢玉梅说,以前的瓜子坪,餐馆、小吃摊等油烟肆意排放,气味呛人;运货的大卡车、拉客的小面包车等不分昼夜地“呼啸”在大街小巷,排放出大量尾气;绿化带少,仅有的零星植被都覆盖着厚厚的灰尘……“恼火得很!”。
近年来,攀枝花市开展一系列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餐饮油烟污染建立“禁燃区”“烟尘控制区”;加大禁噪力度;强化建筑施工工地打围和湿法作业,对建筑渣土进行封闭运输管理,加强道路清洁工作;植树种草,美化城市……
“如今变化可大了,空气清新、路面整洁、环境优美,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越来越大了。”不知不觉,卢玉梅已站到了舞蹈队伍里,望着广场周围枝叶繁茂的树木对记者说。
瓜子坪片区人居环境的变化,只是攀枝花市城区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开展“五创联动”为契机,攀枝花市除了对主城区进行环境改造,还积极打造沿江景观带、森林公园等,为城市“披绿衣”,为市民建“氧吧”,努力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节能减排新突破
“设备升级了,工艺改进了,厂区环境变好了。”日前,攀钢煤焦化厂职工唐诗富感慨地说。
煤焦化厂原有的脱酸蒸氨与脱硫洗氨工艺脱硫和处理氨气能力差,消耗中压蒸汽量却很大,产生的废水也很多,“以前一进入厂区,浓烈刺鼻的氨气味就扑鼻而来。”唐诗富说,职工们对此怨声载道。
今年,煤焦化厂打破技术壁垒,优化蒸氨工艺。改造后,“窜入”空气中的氨气减少,刺鼻的气味消失了。同时,每小时还可节约中压蒸汽15吨,进入生化系统的废水每小时减少14吨,大大减轻了废水处理和排污压力。“新工艺在节能减排领域也有了新突破。”唐诗富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攀枝花市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经历了一个低潮、回升、发展的过程,在欣宇化工有限公司工作的刘小强见证了这一变化。
“近几年,钒钛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严控新污染产生的同时,纷纷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大老污染源治理力度,严格污染物总量排放和达标排放,环保成效明显。”刘小强笑着告诉记者,“大家都觉得,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了。”
生态示范村新面貌
国庆黄金周期间,盐边县益民乡新民村一组村民颜光朝一家忙着装修自家的二层小楼,给负责门前道路硬化的施工队搭把手,在房前屋后种些花草……“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可满足了。”颜光朝对记者说。
全市绿色生态示范村建设工作实施以来,新民村风貌有了大变化。村民们住上了红瓦白砖的新房,宽敞平坦的道路通到了家门口,道路两旁伫立着依靠风力发电的路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环保清洁的沼气能源,村民休闲活动场所和鱼塘、荷花池等景观工程已开工建设……
“以前垃圾随手扔,一出门就是污水沟;住的地方人畜不分,臭烘烘的;烧饭多用蜂窝煤;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尘土飞扬。”颜光朝细数着村庄旧貌,掩饰不住对环境改善的喜悦,说;“这样的好日子,几年前想都不敢想。我们这儿现在环境可好了,发展乡村旅游有条件了!”
新闻推荐
□刘娇仲夏,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山头一片葱郁,一株株芒果树枝头满挂果子,村民们采摘的身影随处可见。而在2001年前,由于产出较低,这里大片大片的山地被撂置,山头上长满野草。近年来,纳尔河村党支部带...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